溴氰菊酯长期胁迫对白纹伊蚊繁殖力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06 03:08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昆虫种群及繁殖的

影响研究进展

摘要: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类重要的杀虫剂,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中。但长期大量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抗药性的产生。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特性及作用机制,以及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种群动态、基因表达以及解毒酶系等方面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生长发育;繁殖力;种群动态;解毒酶系及基因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特性及作用机理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Pyrethroids)是一类含有苯氧基的环丙烷酯,在70年代开始投入使用,具有低成本、高效、低毒、广谱等特点。与天然除虫菊素对比,其对日光更稳定,生物活性更高。同时,与有机磷农药相比,具有击倒效率更高、对其他生物毒性更低的特点,能够应用于室内场所的消毒工作中。因此,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逐步取代了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于林业害虫及卫生害虫的防治中[1]。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分为两类,根据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不含ɑ-氰基的Ⅰ型和含ɑ-氰基的Ⅱ型。Ⅰ型中毒后的昆虫主要表现出兴奋、运动失调、抽搐、麻痹的现象,最后死亡。而Ⅱ型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的症状中没有兴奋期,直接表现为运动失调的症状,即迅速痉挛,然后立刻进入麻痹状态,最后瘫软死亡[2]

中毒现象背后的机理之一是拟除虫菊酯是一类神经毒剂,其作用位点为昆虫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VSSC),通过与钠通道的ɑ亚基的S6单位结合[3],使其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钠通道的离子通透性,在去极化过程中,延长钠通道的失活时间。钠离子通道长期处于活化状态,使其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发生重复后放,最后导致昆虫运动失调,瘫软死亡[4]

此外,昆虫神经系统的Na , K ‑ATP酶也是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靶标之一[5]。拟除虫菊酯能够抑制Na , K ‑ATP酶的活性。有研究表明,溴氰菊酯能有效抑制突触膜上的Na , K ‑ATP酶,且随着浓度的上升,对Na , K ‑ATP酶的活性抑制效应增强[6]。而Na , K ‑ATP酶和钠离子通道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钠离子在神经细胞中的流动依赖于离子泵,而Na , K ‑ATP酶能够为钠离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7]

由此可见,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主要通过影响昆虫的神经系统,引起昆虫运动失调、抽搐、麻痹,最后死亡,达到除虫的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