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处理沼液中氮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27 00:11:36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1. 我国沼液现状

随着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沼气发酵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众所周知,处理沼液最好的方式是还田,单受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制约,部分地区耕地资源无法承受规模庞大的沼液排放。又由于沼液中氮磷含量高,细菌指标也可能超标,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任意排放,必然造成二次污染,故沼液的后处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

沼液作为厌氧发酵残留物的液态部分,由于其具有突出的肥效和杀菌作用,已被人们逐渐接受并利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广泛的适用性。沼液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大量营养元素和锌等微量营养元素,而且含有17种氨基酸、活性酶。这些营养元素基本上是以速效养分形式存在的。因此,沼液的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是多元的速效复合肥料,能迅速被动物和农作物吸收利用。长期的厌氧、绝(少)氧环境,使大量的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窒息而亡,并使沼液不会带活病菌和虫卵,沼液本身含有吲哚乙酸、乳酸菌、芽胞杆菌、赤霉素和较高容量的氨和铵盐,这些物质可以杀死或抑制谷种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因此,沼液、沼渣又是病菌极少的卫生肥料,生产中常用于浸种、叶面施肥,达到防病灭虫的效果。据实验,它对小麦、豆类和蔬菜的蚜虫防治具有明显效果。另外,沼液对小麦根腐病菌、水稻小球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棉花炭疽病菌等都有强抑制作用,对玉米大斑病菌、小斑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2]

2. 现有沼液处理技术及技术难点

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产生大量沼液,而储存与运输设备又不完善,加之土地不足与运输成本的限制,沼液还田无法广泛实施,若将沼液直接排放又会对土壤、地表以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应探究适宜的沼液处理技术,使沼液高效利用,并防止环境污染。其主要途径为:①降解其中的污染物使其能够达标排放或安全回用;②浓缩并回收沼液中营养物,使沼液体积减量化。这两种途径可以相互结合,但通常来说,每种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侧重题[3]

2.1 A/O-MBR膜生物分离处理法[4]

由于沼液中的悬浮物(SS)、有机物、氨氮等含量较高,选择的工艺时应具有脱氮功能,而且要求运行稳定,便于维护管理。因此,沼液处理项目的核心部分应采用A(缺氧) O(好氧) MBR膜生物分离的处理工艺,好氧生化系统采用活性污泥与填料载体相结合的工艺具备脱氮功能,同时固液分离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保证系统SS、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确保运行稳定并达到出水水质的要求。该方法适用于中低浓度沼液CODCr5000 mg/L,SS4000 mg/L,氨氮2000 mg/L的处理。

2.2 电解絮凝处理法 [5]

沼液中存在大量带负电荷的胶体,由于碳酸盐体系平衡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一般方法难于破坏其电荷平衡,所以普通的絮凝沉淀方法难于对其进行处理。该方法在于通过调节其酸碱性,电解破坏其胶体特性然后再进行絮凝沉淀以达到使其分离的目的。此方法的一大缺点是电解过程中能耗较高,投资过程中要考虑投资成本。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