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尼替尼给药方案的变更及原因初步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29 10:12

开题报告内容: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因。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肿瘤产生了日益深刻地认识。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使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以及使用免疫治疗药物进行治疗。

化疗药物按照结构式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紫杉醇类化疗药物、长春花生物碱类化疗药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类化疗药物以及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类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依据分子量大小可以分为抗肿瘤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以及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类。抗肿瘤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又可以按照结构分为抗肿瘤单克隆抗体药物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偶联药物。抗肿瘤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结合到肿瘤细胞,通过直接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可以分为作用于细胞膜分化相关抗原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替一莫单抗等)、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如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等);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偶联药物又称为免疫偶联物,常由单克隆抗体与毒素、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生物因子、分化诱导剂、光敏剂、酶等偶联形成,分别构成免疫毒素、放射性免疫偶联物、化学免疫偶联剂、光敏剂结合单克隆抗体偶联药物、酶结合单抗偶联物等。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类可以分为单一靶点的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类(包括甲磺酸伊马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以及多靶点抗肿瘤的小分子药物类(如舒尼替尼、卡博替尼、安罗替尼、拉帕替尼等)[2]。也可以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依据作用通路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抗EGFR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抗HER-2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抗VEGFR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以及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苹果酸舒尼替尼为化学小分子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它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但是却有作为化疗药物以及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两种给药方式,即间歇给药与连续给药。因为一般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区别于化疗药物具有对肿瘤选择性高、患者耐受性好、特异性以及有效性较强,而毒副作用相对于化疗药物即传统的细胞毒性剂较低等特点,可以长期用药。且通过整理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谱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谱相关信息可以得到:苹果酸舒尼替尼的不良反应谱表明其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应当按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给药方式进行给药。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与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RCC)是所采用的间歇给药方式是不合理的: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性高分化进展期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时所采用的连续给药方案是合理的。

传统的化疗药物均具有细胞毒性,主要作用于DNA、RNA、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所有细胞共有的组成成分,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骨髓、消化道、肝、肾等某些正常的组织和细胞带来严重损害,这使得化疗药物具有选择性低、毒性大的特点。且化疗药物的疗效或毒性常与剂量或药物体内暴露水平呈线性相关,其最大耐受剂量(MTD)常常是化疗药物产生最佳疗效时所使用的剂量,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不是,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的疗效或毒性常与剂量或药物体内暴露水平通常无线性关系,其最大耐受剂量(MTD)往往大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产生最佳疗效时所使用的剂量。相对于靶向性不强、毒性大、耐受性较差、预后较差的化疗药物,由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巨大差别的调控细胞生长增殖的关键分子以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因此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通常具有对肿瘤选择性高、患者耐受性好、特异性以及有效性较强,而毒副作用相对于化疗药物即传统的细胞毒性剂较低等特点,可以长期用药,从而可能将恶性肿瘤转化为慢性病。因此,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正在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发抗肿瘤药物的主流。

但是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实践中,也常常面临药物的耐药性、药物作用靶点的专一性和广谱性、临床患者用药选择、药物疗效评价以及个体化用药等问题。据临床试验相关结果可以得到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常常会导致治疗失败的严重后果,目前已经阐明的耐药机制包括有:激酶本身的二次突变、其他激酶信号通路的代偿作用以及肿瘤细胞相关耐药基因的高表达等靶点非依赖性耐药机制。早期上市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主要是针对单一靶标的特异性抑制剂,所以常常出现由于靶点单一所产生的耐药性,从而使此类药物的使用十分局限,必须在其靶标处于高表达或者高激活状态才能发挥疗效,相比较而言,广谱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则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相比较治疗范围较窄且易产生耐药性的单靶点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更有效地阻断相关信号。同时也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体内靶点表达以及活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除了注意对以上问题外,也应当注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评价终点与化疗药物的评价终点的不同。首先应当确定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所作用的靶点是否被药物有效抑制从而确定药物的药效;其次应当充分地了解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而不是化疗药物即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所以将肿瘤体积的缩小程度作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是不合适的,在评价药物对靶点的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疾病的稳定时间以及疾病的进展时间长短。

综上所述,目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了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但是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仍然有耐药性等问题,且恶性肿瘤由于基因多态性等原因,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高度的异质性。我们应当更深刻地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并针对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个体化给药与精准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提高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疗效,充分发挥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价值,使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疗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寇冬梅; 任俊玲, 浅谈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 617-61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