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文献综述

 2022-08-08 09:08

{title}{title}

初中科学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全国人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忽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地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改革的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优质的教育,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小班化教学应运而生,小班化教学也以其独特的优势站立在教育改革的前端。但因存在时间较短,实践经验较少,许多缺陷也让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完善。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研究 探索

一、研究背景

“小班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 CSR(Class Size Reduction)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美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最为典型,美国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实践包括田纳西州(Tennessee)STAR 项目、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的 SAGE项目和加利福尼亚州 (California)的CSR 项目,这些实践项目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1]

中国的小班化教学起步较晚。1997 年上海率先开展了小学的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上海市首先对静安、黄浦等10个区的 12 所学校的一年级新生进行了“小班化”教育试点,这些小学分别从小班化教育的教室环境布置、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学生交往、教学的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随后,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也相继展开了此项实验研究工作,众多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表现和学业成绩有很大益处。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

二、研究状况

1、国外小班化教学研究状况

国外小班化教学源于上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发展、研究、总结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人数非常重视。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它是班级规模研究的发祥地。最早对班级规模研究的是美国的教育家莱斯(J.M.Rice),莱斯1902年在《论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首次论证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规模的关系。尽管当时他未提到任何的统计数据,但是他认为学习成绩和班级规模是由一定关联的。1978年,格拉斯(G.V.Glass)和史密斯(M.L.Smith)对77项有关学生学习成绩和班级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发表了一篇理论分析文章,认为小班在所有年级上都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同时发现在学生人数低于20人的班级中,小班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4]1985年,澳大利亚研究者表明,班级规模缩小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班级学生人数在15-20可以达到最优的组合。到80年代末,有200多项的研究成果表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大班化教学。1978 年,格拉斯(G.V.Glass)等人通过对近 60 项研究中列出的 172 项小班和大班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比较,发现其中 147 项(85%)的比较中显示出小班比大班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班级规模与学生情感态度之间的相关性比班级规模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相关性更大。[5]由此我们看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班级学生数量的影响。

1984年,印第安纳州的“最佳时机”计划,对“计划”前后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一年级的小班学生在阅读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数学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1985年美国田纳西州开始了为时四年的STAR(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小班化教学实践,此次实践的重点是探索师生比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经过为期三年的追踪调查分析得出:小班化教学实践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学生的成绩;在小班化实践组学习过的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学习成绩优秀。1996—1997年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开始实施为时五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项目。本次实践的初衷是想通过降低幼儿园到三年级班级的生师比例和减小学额的方法,来研究小班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同时于1996—1997学年度,美国的加利福利亚州开始了小班化教学实践,这是一项为期三年的志愿激励性小班化教学项目。[1][6]这三项研究是对小班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其研究结果是对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成绩的极大肯定,也让美国政府认识到缩小班级规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7]并于2000制定了关于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新政策,即高中班级人数由原来的30人减到28人,初中班级人数由28人减少至25人,小学班级人数有原来的25人减少到20人,小学1-3年级每班18人的班级规模在2005年得到实现,为以后的学习做出铺垫。[8]

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探索,国外小班化教学取得了显赫的成果,通过国外的一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而且他们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生师比例这一影响因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深知实施小班化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大班化班级授课制度,小班化教学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反对的声音,如:汤姆林逊(Tomlinson)认为标准测试成绩和班级规模之间无关;温灵斯盖(Wenglinsky)则认为班级规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影响方式是不一样;罗宾逊(Robinson)认为,班级规模小并不必然导致学生成绩提高,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9]因此在小班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推动小班化教学的蓬勃发展,让人类教育更加尽善尽美。

由于我国小班化教学较晚,他们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2、国内小班化教学研究状况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我国的小班化教学起步较晚。上海于1997 年率先开展了小学的小班化教学实验研究,她的标志就是张雪珍、毛放领衔的《步出高峰后,优化教育资源及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课题报告的发表。上海市的静安、黄浦等10个区的12所学校的一年级新生首先进行了“小班化”教育试点,这些小学分别从小班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策略、教室布置、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姚仲明《“小班化教育”的区域性推进与实施》中认为“与传统的四五十人的大班比较,小班学生综合能力强于大班学生,小班化教学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它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创新教育、道德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利形式。[10]小班化教学在上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于是北京、天津、江苏等地区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班化教学实践,如今也有了自己的成果。

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借鉴、模仿优秀的小班化教学经验。主要是美国的小班化化教学理论和实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然后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2)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对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介绍给国人,另一方面对我国小班化教学经验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对此进行总结和提升;(3)对实验的总结。一些实验学校或实验班级对小班化教学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

我国的一些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也进一步表明,小班化教学很好地适应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和情感态度的陶冶。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小班化教学取得成功需要各个方面的综合考虑,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改革、去进步。

  1. 发展趋势

“小班化教育”源于欧美,在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目前国内上海、北京等地也已有几百所学校推行。实施“小班化教育”,可以科学地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施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11]小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给教师提供了分组教育和个别辅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孩子子受关注的程度提高,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多,避免了大班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教育系统,过去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嘴堂灌,,的老一套早已过时了。[12]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再也不用“抓两头,带中间”,可以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生也不用面对秧田式的桌椅排列;不用被困于拥挤的课堂环境。[13]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优质教育,是高品位的现代教育。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在面对一场竞争和挑战,都在为谋求优质教育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实践证明,“小班化教学”是中小学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改革之举,是优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小学科学主要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深奥的原因并未向学生展开;初中科学旨在让学生通过现象发现本质,做到可以阐述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对于思想尚未成熟又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亲身体验和亲手实践可能会让他们学习科学事半功倍,小班化教学如若应用于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则会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与同学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他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自然科学的神奇hellip;hellip;初中科学小班化教学已经被一些学校所采纳,小班化教学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优势不断被老师和学生肯定,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经济地不断发展,小班化教学日渐被重视和采用,他也以其自身的优势站立于优质教育的前端!

参考文献:

[1]孙来勤,曹兰芹.美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绩效分析及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93-97

[2]毛放.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 ,1998(6)

[3]聂麦荣.小班化教学研究——以青岛二十八中为例[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10)

[4]王婷婷.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调查研究[D]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1(05)

[5]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6]Paula Egelson ,Patrick Harman, Art Hood, C M Achilles.How Class Size Makes a Difference[M]. The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at Serve.First Printing 2002.

[7]谷力.小班化教学初探[J] .江苏教育学报.2002(1)

[8]周耀威.试析小班化教学的发展背景及其特征[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9):4-8

[9]卢海弘.小功规模小,学生成绩更好?一对美国缩小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之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10)

[10]姚仲明.“小班化教育”的区域性推进和实施[J] .学林出版社,2001

[11]耿福堂.“小班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 .河北教育,2005(1):8

[12]张小春.“小班化教育”是优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 .河北教育,2005(1):8

[13]刑宇雷.小班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2(11)

资料编号:[28124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