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金属-有机网络骨架材料在全钒液流电池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2023-05-18 09:05

文献综述

由于当前全球环境污染、化石燃料短缺、能源安全性等问题,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当 今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1],然而,由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 其自身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它们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需要高效、大规模的 能量储存设备为这些可再生能源的持续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在众多储能技术中,全钒液 流电池由于其寿命长、浓差极化小、灵活性好、可深度放电、交叉污染小、稳定性好[2] 等优点而引起广泛关注,并在最近的10年作为大规模的储能设备,在电网的昼夜调峰、 电动汽车电源、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站的蓄电等领域得到极大的发展及应用[3]。

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十分有前景的大规模储能电池,最早是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 士大学的Skyllas-Kazacos教授[4, 5]等,于1985年以V5 /V4 和V2 /V3 不同价态的钒离 子溶液分别作为正负极电解质研制成功,并首先提出概念的。

全钒液流电池主要组成部 分包括电解液,炭毡电极,离子交换膜以及将各单电池分隔的双极板。

而质子交换膜是 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部分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电池性能好坏[6]。

它不 仅起到分隔正负电解液,防止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钒离子通过和过量的溶剂(水)转移 ,同时还需要允许质子传递,以形成完整的回路。

因此,理想的质子交换膜应当具有优 异的质子电导率、较低的膜电阻和一定的分离能力。

尽管目前对VRB隔膜研究的文献报道比较多,但是市场上并没有适合VRB的专用隔膜 材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