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态度和行为分析文献综述

 2022-08-15 09:08

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研究综述

摘要: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一般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各地的调查研究,描述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的现状和教育需求情况,研究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的不足,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以及处置能力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 认知情况

  1. 文献综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不明原因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事故灾难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事件。根据其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可以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而且具有突然性,成因多样,危害严重,影响广泛,处置复杂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当,对人群的健康,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造成重大影响。还记得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给我们造成了巨大危害和恐慌,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教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居世界首位。这使得我们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并加强了公共卫生的建设,还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但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隐蔽性,其预防较为困难。近年来,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在不断发生,禽流感,出血热,手足口病,甲型H1N1,还有今年杭州的登革热,各种传染病层出不穷;又有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断被报道。这些不断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因其人口密度大,人群接触密集,年龄结构固定等特点,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1]。据报道,我国各地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70%以上发生在学校,其中80%以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传染病流行[2]。因此学生群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以及自救的一般技能的了解掌握成为影响此类事件最终危害性大小的一个基本因素。了解学生群体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认识与处置水平现况,探讨合理的干预方法,对于提高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多样且具有突发性,发生时间和场所难以估测但相对集中。国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发生类型为传染病事件和食物中毒,发生时间上主要集中在3-6月和9-12月,事件等级主要为Ⅳ级,学校及幼托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2004-2008年浙江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0起,其中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占85.5%,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占7.0%;3-6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事件的易发场所,发生数量占总数的74.4%[2]。2004—2013年湖北省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Ⅳ级以上事件910起,无Ⅰ级事件。其中Ⅱ级事件2起(2.2%),Ⅲ级事件78起(8.57%),Ⅳ级事件830起(91.21%);事件类别以传染病疫情为主,共791起(86.92%),其中丙类(54.27%)和其他类传染病事件(34.65%)比重较大;其次是突发中毒类事件(4.29%);每年3—6月和9—11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共发生717起(78.79%)[3]。2005-2010年广西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54起;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疫情为主(78.66%),中毒类事件病死率较高(2.24%);每年3~6月和9~12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共发生1295起(78.30%)。2005—2012年浙江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45起,其中955起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7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事件报告863起,占90.37%;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72起,占7.5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和食物中毒,共占突发事件总数的78.95%[4]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总体来看,随着近年来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下降趋势,但呈现新的特点,例如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报告增多。2010年以来,浙江省甲乙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极少,但2012年10月份以来,报告多起学校肺结核聚集性疫情;丙类及其他类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突发事件仍然较多,但发病规模相对较小,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食物中毒突发事件造成的发病规模相对较大[5]

三、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情况: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群体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知晓率、正确认识率偏低,对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正确认识率和防治措施认识率偏低,并且存在年龄以及学科的差异。于二曼等人对郑州大学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4.63%,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间有差异[6]。对广州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对高校突发事件认知普遍不足,清楚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占11.6%;知晓禽流感无人际间传播的占30.6%,且存在年龄差异[7]。国外对马来西亚大学学生的研究显示学生对接触后暴露的预防(18.5%)或HIV感染艾滋病的时间知之甚少(57.4%)。大约40%的学生没有意识到抗病毒药物不能治疗艾滋病。学生对机会性感染的意识较低(18.5%),对治疗和咨询HIV患者的能力较低(12.9%)[8]。尼日利亚一项关于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也显示知晓率仅为54.1%[9]

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教学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呈积极态度,但学校相关活动较少。王畅对广州市大学生调查显示学生的教学主观需求较大,约88.80%的学生希望进一步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刘玉梅对海南省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2.59%的学生认为掌握突发公卫事件知识很重要,但只38.99%的学生会主动寻求突发公卫事件相关知识;75.1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相关课程77.49%学生认为学校应经常进行应急演练[10]

总体来看,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趋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整体偏低,对教育需求高,与此同时许多学校缺少相关的课程及宣传教育,导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要提高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学校本身要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重性,加强防范意识。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比如学校卫生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制定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备好应急所需要的物资,同时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提高处理高校常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第二,加强对学生及职工的宣传教育和相关培训。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只靠学生自己学习还远远不够,还需在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以及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科采用不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措施、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知识的宣传教育[11-12],如以学分制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 或以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普及,比如网络、媒体和知识讲座等, 结合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如知识竞赛、学校间模拟演练比赛、军训等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