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害调查——2018-2019南通地区南美白对虾苗种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携带情况调查及分析文献综述

 2023-09-08 09:09

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发展趋势:

IHHNV又称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RDS),其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1]。IHHNV是养殖对虾的主要病毒病之一,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是国际兽医局划定的必须向其申报的重要疾病[2]。IHHNV是已知最小的对虾病毒,它被分类为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浓核病毒亚科(Densovirinae, DNVs)、短浓核病毒属(Brevidensovirus)。病毒粒子没有囊膜包被,DNA为线性单链DNA,大小约为3.9 kb[3]。IHHNV基因型可以分为感染型和非感染型。感染型包括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东亚;Ⅱ型主要分布于东南亚。非感染型包括Ⅲ型和Ⅳ型,Ⅲ型又称3A 型,主要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Ⅳ型又称 3B型,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IHHNV基因组包含3个 ORF,分别为ORF1、ORF2和ORF3。有研究显示我国凡纳滨对虾患IHHNV病毒病的原因为感染了IHHNV韩国株的甲壳类动物洄游繁殖,在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中,通过水平传播的方式将病毒传给了养殖南美白对虾[4]。IHHNV主要感染的靶器官是易感虾类的表皮、腮、肠道、造血器官、肌肉等,主要的靶细胞为上皮细胞、肌细胞等,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感染的细胞核内有嗜酸性被染成红色的呈晶体状排列的包涵体[5]。由于对虾特殊的免疫机制,疫苗治疗效果差,针对IHHNV的特效药物少,因此预防是健康养殖的关键[6]

彭敏等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载体pGBKT7-CP,pG-BKT7-NS1,pG-BKT7-NS2,并对其进行自激活检测和毒性检测,结果证明成功构建IHHNV3个蛋白的诱饵载体[7]。王筱姗等通过用病毒覆盖蛋白印迹技术(VOPBA)和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了IHHNV 的衣壳蛋白可以与对虾鳃细胞膜NM23蛋白相互作用,推测IHHNV CP与细胞膜上NM23蛋白结合后, 通过某种偶联机制使细胞骨架发生了改变, 从而促进宿主细胞内吞病毒粒子, 因此NM23可能介导 IHHNV的细胞入侵[8]。陈沈雪对IHHNV各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到IHHNV的结构蛋白CP与非结构蛋白间NS1、NS2或者非结构蛋白NS1与NS2间不存在异型相互作用, 而只有病毒的结构蛋白CP存在同型相互作用,证明了CP的自身互作是高度敏感的, 任何较少氨基酸序列的截短将导致其自身互作的丧失[9]。IHHNV病毒与其他细小病毒一样,不编码DNA聚合酶,依靠宿主细胞进行DNA复制和增殖,因此,它们需要宿主迅速增殖的细胞来满足自身复制的需要,导致幼虾比成虾更容易感染,因为其体内有活跃的分裂细胞[10]。有研究证明IHHNV病毒与其他病毒的交叉作用。杨冰等采用OIE的Real-time PCR检测IHHNV,在体系优化后进行检测,其检测灵敏度明显提高,通过此方法研究得出:IHHNV与EHP同时感染时,其病毒载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体长相对较小 的个体EHP载量较IHHNV偏高,而体长较大则反之[11]。胡文娟等在IHHNV-WSSV共感染研究中发现,存在IHHNV病毒的组别相对于其他实验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更早、更高一些的免疫应答。其次,IHHNV组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两种酶的活性在感染过程中一直较为稳定,并始终高于同期控制组,单纯IHHNV感染对对虾表现为长期低水平的免疫激活[12]。张娜采用荧光 PCR 检测病毒量的结果得出,预感染IHHNV再用WSSV攻毒,存活虾体内的IHHNV含量比死亡虾高[13]。于衬等设计制备载体pEASY-T1以及pET-capsid进行基因测序后显示与IHHNV衣壳蛋白极高的同源性,制备出针对对虾IHHNV病毒衣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14]。尹晓彤等通过VOPBA 结合HIS PULL-DOWN方法, 筛选IHHNV衣壳蛋白 (CP)的其中4种受体蛋白,分别是: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热休克蛋白90 (HSP90)、酚氧化酶原2型(proPO- 2)、Na /K -ATP酶alpha;亚基,参与IHHNV入侵以及细胞病变的发生,STAT也能与IHHNV CP结合, 通过 STAT 产生干扰素非特异性免疫, 防御病毒入侵[15]。李秋璇克隆了990bp的IHHNV-Nj株ORF3基因,对其进行编码蛋白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构建pET32a-ORF3重组表达载体,为IHHNV病毒的检测提供材料[16]。焦雪等采用race-PCR方法,成功扩增出 IHHNV 全基因组序列。包含6个ORF,分别为核衣壳蛋白( N) 、磷蛋白 ( P) 、基质蛋白( M) 、糖蛋白( G) 、独特的非病毒结构蛋白( NV) 及病毒聚合酶蛋白( L) 。G蛋白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编码抗原决定簇的主要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17]。侯璐红究通过在IHHNV病毒衣壳蛋白CP的N端融合表达荧光蛋白EGFP,发现EGFP的插入不影响CP蛋白的折叠和组装及VLP的抗原特性,通过原核表达构建IHHNV的荧光病毒样颗粒[18]。将IHHNV的衣壳蛋白基因重组表达,形成病毒样颗粒(VLPs),再通过亲和层析将其纯化出来[19]。徐淑菲采用LAMP方法,即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建立了对IHHNV病毒进行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现场诊断可使用该方法[20]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对IHHNV检测方法的研究,目前国内存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分子杂交,微列阵检测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为南美白对虾亲虾以及苗种的IHHNV流行病学检测提供可靠便捷的手段。通过基因扩增和重组质粒的构建,研究南美白对虾对抗IHHNV病毒的机体免疫过程,为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数据。其次,通过一些诊断方法研究IHHNV对南美白对虾虾苗的致病机理,为养殖对虾提高存活率提供建议。

3.参考文献:

[1]Kalagayan H,Godin D,Kanna R,et al.IHHN virus as an etiological factor in runt-deformity syndrome (RDS) of juvenile Penaeus vannamei cultured in Hawaii [J].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2016,22(4):235-243

[2] Lightner D V.Virus diseases of farmed shrimp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the Americas):A review[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7,106(1):110-130

[3]Bonami J R,Trumper B,Mari J,et al.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of penaeid shrimps[J].Journal of the General Virology,2015,71:2657-266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