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分析文献综述

 2021-09-25 01:14:43

全文总字数:2863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关于我国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分析的研究背景

时至今日,中国的高校扩招己持续多年,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了大学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状况,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压力和难度。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15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到2011年时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己经达到了660万,2012年为680万,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再一次被刷新,达到了699万人之多,逼近700万人。那么,面对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面对有限的就业市场空间,面对一年一年大学生不断增加而又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困境,本人带着是否绝对的空间不足这样的疑问,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可以用两旺两难来形容。两旺,指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供应旺盛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两难,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找工作难,特别是想找到一个好工作或理想的工作就更难;二是用人单位找大学毕业生难,特别是想找到理想的人选非常难。也就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就业鸿沟逐渐形成。而就业鸿沟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大学生缺少真正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文化资本。

二、文献评述:

1、对文化资本的梳理及界定方面

朱伟钰(2006)在其论文《超越社会决定论一一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再考》中提出,文化资本不只是一个能把握文化的被形塑结构作用的静态的、具有社会决定论色彩的实体性概念。它同时也是一个能充分理解行动者形塑结构的作用、并反映各种变化的动态的运动体。陈爱国(2006)在《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形态构造》一文中从形态构造出发,从作用具体性、场域实践性、权力再生性、阶级自反性等四个方面探析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与马克思的经济资本概念之间事实上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2、对文化资本累积与转化研究方面

在文化资本的积累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文章:姚俭建和岑文忠(2004)在《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探微》一文中探讨了文化资本积累的特征,并从市场、权力和教育三个不同方面阐述了文化资本的积累机制和有效路径。他们认为,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资本的积累起了基础性作用,文化资本机制研究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有助于文化产业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发展。姚俭建(2005)在《论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一一文化资本理论框架内的一种解读》一文中认为,文化资本是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权力、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文化资本的积累具有独特主体性、持续过程性和潜在风险性等特征。借助文化资本理论,姚俭建对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形成进行了解读。

3、对文化资本的实践运用方面

这方面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讨。文化资本是民族文化获取经济、政治等资本的重要方式。这种资本的获得与占有意味着民族文化可以掌握了主动权与主流的地位,从而使得民族得以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流活动,进而凸显了民族的文化的丰富性。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马翀炜、陈庆德(2004)合著的《民族文化资本化》和李富强(2004)的《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特别是马翀炜、陈庆德合著的《民族文化资本化》一书,剖析了民族文化资本化基础、结构与权力等问题,对民族的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本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民族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意义。李沛新(2007)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出版了《文化资本论一一关于文化资本运营的理论与实务研究》,主要从文化产业角度出发,从文化资本产生与积累、循环与周转、生产与再生产、流通与重组及其国际化运作等方面探索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运作和文化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等问题。陈锋在其博士毕业论文《文化资本导论》中对文化资本的范畴、运行、转换以及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制度建设、文化人转型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论证和考察,从而构建起文化资本理论,同时对文化建设也进行了探讨。闰西安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实践价值研究》中解读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相关概念,阐述了文化资本的形式、意义和内涵,评析和考察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本土化应用等问题,侧重于中国的文化资本的生成、积累、生产、分配等阐发,注重文化资本理论对中国文化资本运作指导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