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网络参政议政进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9

全文总字数:1672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进入了数字化生活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改变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政治生活中,影响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也拓宽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与参与范围。社会学家艾君认为,网络参政议政是伴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在中国民主政治、文明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民主形式。主要是指公民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向政策研究者或政府机关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建言献策或进行讨论,提供给决策者或政府机关作参考。

对于公民通过网络的渠道参政议政这种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众多国内学者表现的也是异常热情高涨。较为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著作和观点,分别有:李斌认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政治参与就是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他在专著《网络参政》中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做了一个更详细更全面的阐述,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在网络时代,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选举、网络对话和讨论、与政党及政界人士和政府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郭小安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在公民借助于网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生活的行为,差现形态非常多样化,只要是参与行为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政治生活,如政治交流、政治谣言、政治传播、政治宣泄、政治选举、政治结社等,都可以成为网络政治参与。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这一命题鲜明地出现了跨学科特质,涵盖了诸多学科领域:计算机网络科学、舆论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形成跨学科交叉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张建挺从行为学角度分析网络舆论偏听偏信现象的成因;张桂霞认为,因个性化传播带来的信息过滤、群体盲从和社会问题等原因,网络匿名性、随意性给网络舆论造成了群体极化等负面影响,具有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种倾向。社会学视角以社会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过程、趋势、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王雪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经互联网表现的集体行为,它既给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了新手段,也为现有的社会管理、信息控制带来了挑战。公共管理学视角。吴云青对新媒体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了新媒体的主体性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性,对经营性新媒体业务进行了论述;李晓明提出了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对互联网信息进行采样、收集、分析的模型;张立通过对某网络论坛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建立了网络舆论传播的媒介度衰减模型等。政治学视角以政治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发展、公共政策、政府治理、司法公正、廉政建设与民主选举等命题。杨军认为,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准入性营造了一个良性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已成为能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的最具代表性的手段。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发展研究较为受到学界关注。谢新洲认为,立法机关应加紧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民权益,规范网络行为;政府部门应该完善信息公幵条例,做到行政透明,塑造秩序、和谐的网络社会,转变思想作风,摒弃对网络的恐惧,利用网络维系政府与民众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方军认为,为避免网络失范现象,政府应对网络媒体进行管理和监督。关于如何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发展,他提议完善相关制度体制,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网上信访制度、违法追究制度、收集民意等。袁世杰认为,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需要制度来保障,而制度的完善则需要通过立法来实现。

本文首先对公民网络参政议政的概念、方式和主要特点进行概述,然后通过研究我国公民网络参政议政的发展现状去发现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剖析造成其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建设、规范网络监督机制、加强对公民的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等几点可行性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