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1 08:02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简写为(LUCC)是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和时空特征的重要指标。国外对LUCC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研究的系统性较强。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尝试利用土地调查数据、遥感技术等手段,针对人类利用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1]。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日趋匮乏,土地利用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

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东南亚地区启动了土地覆被评价和模拟“项目,以了解地区LUCC的现状,并确定这种变化的热点地区,为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1995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 (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计划,并组织了专门计划委员会负责该计划的实施。其目的是从全球视角,探讨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3]。1996年,美国全球变化委员会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地区LUCC的环境效应、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分析[4]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学界逐渐开始关注LUCC背后的驱动因素和模型建构。Dennis Ojima在研究的亚洲地区LUCC时,将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历史条件等因素纳入参考范围[5]。Hashem Dadashpoor通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相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以量化显示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及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促进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6] 。Adrian C. Newton等认为特定国家的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人口因素,工业化水平等是土地利用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时期,LUCC的研究分为如下几个流派①北美流派:侧重研究大尺度的模型②日本流派:日本学者多采用数学模型,热衷于用当前的经济数据模拟未来的土地利用发展趋势③欧洲流派:该流派主要进行动态模拟以分析土地利用的驱动因素。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LUCC开展了广泛研究。国际上的对LUCC及其驱动力研究多用遥感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热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间空间尺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侧重点在于LUCC对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7]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LUCC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胡焕庸为代表的地理科学家最早开展了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我国早期的LUCC研究主要针对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区和管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土地利用的研究侧重于城市化中的人地关系问题,探讨土地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8]。1988年,我国正式成立了IGBP中国委员会。同年,在第21届ICSU大会上,叶笃正提出将土地利用引起的气候变化作为LUCC的重点研究方向[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