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9 10:08

互联网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 中国互联网行业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也将互联网 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收入流动性由于涉及社会公平,劳动分配等核心社会矛盾,一直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中心转向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上。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是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并对互联网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能力抱有信心;国外学者则更关注互联网对个体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并在结论上与国内学者的观点趋近:互联网对个人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也是显著正向的。这些研究都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收入流动性; 互联网; 个人收入;收入分配

一、文献综述

为研究互联网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采用了不同时期的数据和不同的统计计量方法来探求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是否会产生影响,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影响,一般具有哪些特征,是通过哪些渠道对居民收入流动性产生影响。目前来看,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不尽相同,他们从各个方面描述了居民收入流动性,以及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际影响与意义。如下文所述,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方面,关于居民收入流动性问题,已有不少文献给予了关注并给出了丰富成熟的成果,公认的一种观点是互联网的确会对居民收入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多数情况下是积极的。例如韩长根,张力的研究表明互联网能有效提升居民收入流动性,并抑制居民收入的向下流动,因此互联网的作用对于提升居民收入流动性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对于哪些因素会对居民收入流动性产生影响,结论却不尽相同。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讨论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就业因素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严斌剑等人的研究基于中国农村最完整家庭数据,研究中国农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表明:多维收入流动性指标得出的结论都显示中国农村收入流动性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最低收入群体呈现收入固化态势,中等收入群体进入低收入群体的概率大于进入高收入群体的概率;受教育程度改善、非农就业程度提高、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扩大、家庭赡养比提高和税费负担减轻对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位置的提高影响显著。二是教育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有众多学者基于这种视角给出了结论。王洪亮等人认为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变化呈现U型特征,不同阶层和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流动性存在差异:农村收入流动性高于城市,但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流动性较弱,收入分配格局有僵化趋势。收入结构、家庭特征、工作状态、职业特征和地理位置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显著,增加居民商业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提高其受教育年限,增加其从事第二职业的机会,监管和规范政府官员、国企高管、垄断行业员工的薪酬,是打破收入分配僵化格局,保障机会公平的良方。;尹恒等人发现发现在1998—2002年间中国城镇个人的收入流动性比1991—1995年间显著下降。这种下降是全局性的,即不同特征人群的收入流动性都呈现出同步下降的趋势。1991—1995年间出现的较高的收入流动性,其结果是低文化程度者、退休人员和集体企业职工等人群迅速沉入收入分布的底层,而金融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人群迅速升至收入分布的顶层。而1998—2002年期间,收入流动性的降低使得收入阶层的分化趋于稳定化。;陈书伟的研究则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关键因素。三是一些其他因素诸如社保、居民金融知识等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张子豪等人认为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与全面性在收入流动性中发挥着正向激励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作用;五大分类保险在收入流动性上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对收入流动性的提升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提升效果更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 “宽带中国”和“互联网 ”计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出要促进互联网与经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在各项工作中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互联网已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卜茂亮, 罗华江和周耿认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教育、民族和婚姻等因素后,Internet的使用仍然能够带来约60%额外收入,其中农村地区约为78%,非农村地区约为38%。如果采用上网变量其他度量方法,或者采取趋势得分法(PSM),仍然得到基本一致的实证发现。这充分表明,信息化对于个人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非农村相比,农村的提升效果更强;韩长根和张力的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互联网普及对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在东中西部存在着地区差异;互联网普及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影响为正,而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影响不一致,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均无显著影响;互联网普及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效破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难题;华昱认为总体上互联网使用对个体收入有较明显的正向效应,可以带来8%~20%的额外收入回报;当个体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以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时,在同等情况下可以获得更高收入;但是,互联网使用的收入增长效应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城市居民与高学历者能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率;同时,互联网使用对经营性收入的正向影响超过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国外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相关文献则相对较少,但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也有一些是关于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Dimaggio和Bonikowski认为不使用互联网的成年人在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互联网使用对于劳动者收入有着提升作用, 在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的劳动者能从互联网中获得更大收益, 从而带来更高的收入, 拉大了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Serrano-Cinca C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互联网对于不同特征人群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不同, 因而可能会造成居民收入水平阶层的变动;Hindman的研究发现, 互联网对于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的影响显著, 个人的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是个体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所导致;Ernest和Joseph则认为在工作中使用互联网能够给居民带来平均13.5%的额外收入;Forman等人通过对美国163个郡县的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于美国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都普遍有着正向影响, 但是在人口数量多、教育水平高的地区, 互联网的作用更大, 因此他们认为互联网的普及会带来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在研究结果方面是相近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