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思考文献综述

 2022-08-17 10:00:28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思考

摘要: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高参与性的文化旅游类型。对民俗旅游资源本身而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对民俗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千百年来形成极富魅力的民俗文化资源,具备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目前,新疆的民俗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未充分发挥资源潜力.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挖掘民俗资源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从而带动旅游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民俗旅游概念的界定

1、学科研究综述

旅游学研究开始于近代社会,相对于其他比较成熟的学科,属于十分年轻的学科。旅游学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但从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的鲍迪奥最早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算起,到现在也仅仅只有一个世纪多一点的历史。 纵观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旅游学研究一直是在 十分功利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西方旅游学界较为侧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大量文章集中在旅游经济和旅游管理方面,表现出非常突出的经济学特征,而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对民俗旅游进行匍述的就更难见到。从本课题组查阅的近千种国外旅游著作书目看,还没有发现专门论述民俗旅游的著作。虽然有的著作中提到民俗旅游,但很少进行深人探讨,只是提及而已。1974 年创刊的(旅游研究纪事g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季刊,是当代英语国家旅游学术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长期以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对旅游学研究起着导向的作用。从它的研究内容和的究方法的变化,可以大致了解相应时期国际旅游学术界研究的趋势和动向。分析1988- 1993 年《旅游研究纪事》的192篇论文,发现大多是以案例研究的形式,通过嫁接运用各种相关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社会学等)的成型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旅游经济现象,其中研究国家或地区旅游的论文占总量的12.5%,研究旅游影响的论文占总量的19.8% (社会影响9.91%、 经济影响8.33%和环境影响1.36%),研究旅游理论与方法的论文占总量的11 46%,研究旅游者行为的论文占总量的10.94%,研究旅游地演化和规划的论文占总量的8.85%。

我国旅游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地,国内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开始于同一时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对民俗研究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仍寥寥无儿,1997 年出版的邓水进等人著的《民俗风情旅游》一书后记中这样写道:“到冬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书市上找到一部系统的关 于民俗风情旅游的书籍。”目前,关于民俗旅游的专著也只有《民俗学与民俗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中国民俗旅游》、《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等几种,在国内几家主要旅游刊物上,本课题组看到的专门论述民俗旅游的论文有近百篇,但大多属于微观研究范畴。这些拓荒者对民俗旅游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共识和成果,为中国民俗旅游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著作中大多也涉及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由于可持续发展不是他们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所以深人探讨的还不多。在可持续旅游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也比较关注,1997年专门召开了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受国外影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影响和旅游的环境保护方面,大多是具体探讨环境容量分析、环境效应评估、生态旅游或地方性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方面,特别是近几年,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个令人注目的热点。可以看出,不管从民俗旅游的角度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目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深人性探讨的论著还不多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对 目前还属于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民俗旅游在新世纪面临着许邓 多新的课题,如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与西部大开发、城市旅游与民俗旅游等,这些都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 有关,同时,民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影响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将有利于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