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崇拜的生态旅游开发策略—以西藏林芝市错高村为例文献综述

 2022-05-19 22:05:22

基于自然崇拜的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以林芝错高乡为例文献综述

[摘 要] 生态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中已成为一个热点,怎样发展才能把当地的优点发挥好并让村民乐于做这件事。西藏生态旅游也因此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特色民族文化林芝地区,但是也因为当地的自然崇拜让生态旅游开发出现矛盾。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自然崇拜的生态旅游与开发策略文献的梳理,分析当地村民因为自然崇拜和生态旅游开发商之间出现的问题、影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 键 词] 自然崇拜、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林芝错高

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在社会人们旅游取向主要倾向于安静环境好的乡村生态旅游,在繁忙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感受自然的伟大和魅力的同时治愈自身,所以各种旅游开发商把目光转向多为少数名族居住的地方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所以现在西藏的生态旅游业也因此突飞猛进,而这些地方差不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指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开发者没有充分了解当地情况并在这些地方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而“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根据1999年的《沙巴宣言》该宣言指出:所有的生态旅游都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的基础上;当地人的介入是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在西藏基于自然崇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该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习俗、避讳和利益,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当地居民的习俗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了解当地自然崇拜的缘由。学者王禹栋(2019)表示“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各有差异, 地域性的自然环境差异对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风俗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为突出[1]。”村民从宗教信仰上对自然届崇拜,这种情况下对村民居住的地方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有点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习俗、避讳,再不侵犯村民的情况下进行开发。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巴松措,西藏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的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长约18公里,湖面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湖面海拔3480米。因为这个景点各种旅游开发商把目光投向了拥有美丽风景和特色习俗的村庄上,而当地因为宗教和其他原因对有些开发项目有些抵触。学者张雅慧(2018)曾表示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 有超过23%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业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甚至出现了自然环境的退化, 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2]。

在开发投资商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态度有所不同。大多数村民这种无意识的自然崇拜可以让村民自主保护生态环境,坏处是村民对生态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觉得有开发就一定会有破坏。卢小丽(2006)则表示“社区居民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要顺利进行,乡村旅游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者及旅游业界必须把乡村社区居民的充分考虑到旅游开发中。如果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态度是过度消极的,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再发展将会受到阻碍或者中断[3]。”

2019年因为错高乡是全域旅游开发的重点,各种开发商计划了很多种旅游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在山腰上建造缆车,让体力不足的游客可以乘坐缆车上山,但是这个项目至今都没有实施,主要原因是当地村民的神山崇拜,学者高建国在香格里拉藏族神山崇拜中表示:在对神山崇拜过程中, 村民形成了保护森林 、 河流、草地的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神山的树木是禁止砍伐的。人们在用到木材时, 必须到规定的集体林中去进行砍伐。人们借对神山的崇拜, 来保护森林, 使人们做到对森林资源的取之有度, 不能滥砍滥伐[4]。和香格里拉藏族一样村民也觉得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以后神会处罚他们所以不让开发,而且开发者并没有充分了解当地情况,也没有收集当地居民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