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可达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1-06 08:01

全文总字数:3983字

文献综述

一.背景概述

1.1背景和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快速增长,巨大的交通压力迫使人们开始选择非私家车出行的方式,从而涌现出诸多交通问题: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出行结构层次混乱、道路交通拥堵、事故频发,一系列的城市病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其中,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成为城市病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公共交通作为一种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少、运输效率高、废气排放少的交通方式,是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脉动,是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对城市产业的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城际、城乡间联系等起着重要的纽带和促进作用,理应成为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主体。因此,科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前提之一。

近年来,随着南京的经济发展和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南京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居住郊区化等带来的交通需求量的剧增,使得南京交通量和道路交通设施供应、管理、技术、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汽车化成为南京市交通需求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南京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南京市城市交通问题。南京市的城市交通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成为最为深刻的城市问题。所以,大力发展南京市的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解决南京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迫在眉睫。

1.2所需软件介绍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可达性研究广泛应用于公交系统的分析改良过程中,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GIS技术可以建立空间数据库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可以快速准确地建立公交线路模型,并进行网络分析。同时,GIS的结果输出还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根据需要可应用相应的图、表的形式对结果进行展示。

基于此,本项目以南京市为例,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空间数据库,使用ArcGIS软件进行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可达性研究,以此分析不同城市区位针对城市其他区域的公共交通通达水平。

二.国内外公共交通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可达性的思想最早来源于地理学,体现在古典区位论中的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现在普遍使用的可达性的概念被认为是1959年Hansen提出的可达性定义:交通网络中各个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