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硫化体系对动态硫化EPDM/PP弹性体性能影响文献综述

 2021-09-27 12:0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引言

三元乙丙橡胶(EPDM)/聚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优异的耐侯性、耐臭氧性能、耐紫外线性能和良好的高温性能、电性能、冲击性能等。此外EPDM/PP可采用标准的热塑性塑料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具有加工简单、可连续生产、加工成本低、边角余料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因此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在原料、性能及产品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故发展较快[1]。

1.1.1研究进展

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①简单机械共混。最早是60年代末由美国Uniroyal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采用简单机械共混法,其中橡胶含量分别不能超过50%,这种方法不易制得低硬度的TPE。②动态部分硫化,1962年,GESSLE首先提出了动态硫化的概念。1972年Fisher申请了EPDM/PP共混部分动态硫化TP的专利1973年Uniroyal公司在W.K.Fisher研究小组工作的基础上推出牌号为TPR的产品。其制备方法是动态部分硫化。③动态完全硫化。1975至1985年,CORAN等人对橡塑共混全动态硫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制得了综合性能较好的EP-TPV;1977年ABDOU等使用酚醛树脂硫化剂,采用全动态硫化方法对EPDM/PP共混体系进行了研究;美国Monsanto公司1981工业化生产EP-TPV,商品名为SANTOPRENE;荷兰DSM公司于1987年推出了EP-TPV;日本也实现了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国外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低硬度品级的产品开发,新型制备工艺的开发以及加工设备开发与生产规模的扩大[2]。

1.1.2我国硫化体系发展情况

世界进行动态硫化EPDM/PP的研究较早,国内对EPDM/PP的研究开始较晚。我国在80年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殷敬华,黄葆同等人和北京化工大学的朱玉俊等人分别研制出了EPDM/PP热塑性弹性体,且申请了专利。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耿海萍等人、四川大学杨其等人、华东理工大学的吴唯等人,青岛化工学院郭红革等人及湖北大学的江学良等人从形态结构、流变性能、硫化体系、硫化机理及加料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

1.2EPDM/PP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1.2.1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的微观结构

是以PP为连续相、以完全交联的EPDM粒子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但在制备的过程中,因物料的特性、配方及制备工艺等方面的不同。其微观结构也不一样。虽然EPDM是无定形聚合物,PP是半结晶聚合物,但EPDM和PP的分子结构、极性和溶度参数都很接近。两者较好的相容性。湖北大学的肖汉文等人发现EPDM与PP的相容性,随着橡塑比与硫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PP的MFI越低,两者的相容性也越好。因此EPDM与PP不需要相容剂就能得EPDM/PP热塑性弹性体且具有好的物理性能,微观结构呈现为海岛"结构,其中所含橡胶粒子粒径为1~2μm。加工设备的不同对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的微观结构有很大的影响。相对而言,双螺杆挤出机提供的剪切应力较开炼机和密炼机大得多,因而其相的微观结构中EPDM粒子要小得多。北京化工大学的吴崇刚等人在双螺杆挤出机上制备了低硬度EPDM/PP热塑性弹性体。EPDM分散相的粒径分布范围为0.02~0.18μm,较开炼机和密炼机的小很多,并且趋于正态分布。在物料特性、制备工艺参数一定的条件下,橡塑比对海-"结构的形态产生影响为橡塑比越高EPDM粒子所占体积越大,或者说单位体积内EPDM。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