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精神的深情呼唤 ——论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文献综述

 2022-08-31 10:01:12

“地母”的生命赞歌

——关于“地母”意象的文献综述

摘要:“地母”是一类特定的文学形象,该形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具有表现为一类的人物形象,也包括地母式的诸如土地、水、草原等原型形象。本文就“地母”这一原型的起源与发展、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地母”意象以及新时期小说中的“地母”形象进行大致的梳理。通过国内和国外的文学作品来论述“地母”这一文学意象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原型分析;“地母”;文学意象;

前言

自荣格对原型意蕴的探究开始,地母原型便成为迄今为止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原型之一。埃里希·诺依曼认为这一原型贯穿着全部历史,它在原始人的仪式、神话和象征中,以及我们现代健康人和病患的梦境、幻想和创造性活动中均起到作用[1]。他还阐释了相关理论,即女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在新时期小说中,“地母女人”作为一类特定的文学形象,在外表、精神、灵魂等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异质同构的同一性。将原型理论运用到具体小说的文本解读中可以使人物形象研究向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延伸。

一、“地母”的起源和发展

以大地为母亲,这是原始人类早期共通的思维方式。起初,在他们对土地的想象中,大地是一个生物,土壤是它的筋骨,岩石是他的骨骼。在很多神话里头,它有一个美丽又妥帖的名称,即是“地母”。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得到一个简单的常识:“地母”能生养万物。在母权制时代,妇女在社会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人群的繁衍全靠妇女。因人们对妇女的生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懂得人是“男女媾精”的结果,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女性的生殖力看做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自然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