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的希望 ——《宠儿》中丹芙形象新解文献综述

 2022-08-30 10:33:10

走向未来的希望

——《宠儿》中丹芙形象新解

摘要:《宠儿》作为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在其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对黑人文学研究的重要文本。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艺术形式等三方面对该作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此对国内《宠儿》文本的研究进行小小的探寻。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黑人文学;

一、文献综述

《宠儿》是黑人作家托妮bull;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以“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与莫里森以往的作品一样,《宠儿》关注黑人群体的生存状态,探究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与现实生活,“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宠儿》取材自美国黑奴制时期的一则真实事件,故事的背景置于黑奴制已被废除的1873年的俄亥俄州的蓝石街124号,在过往记忆的闪回和人物的内心独白中讲述了一位黑奴母亲赛丝在18年前面对奴隶主的追踪,选择杀死自己幼小的女儿宠儿使之免于为奴的悲惨命运的往事。但被杀死的冤魂宠儿从未离开过蓝石街124号,在18年日夜纠缠中宠儿的鬼魂一直折磨着生活在此的每一个人——赛丝的两个儿子不堪忍受在13岁时出走,婆婆贝比bull;萨格斯由于衰老和病痛在8年前去世,小女儿丹芙长期幽闭于此,唯有赛丝与丹芙在冤魂的阴影中相依为命。18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继续折磨着生活在124号的人们,她驱逐了带来改变的保罗D,奴役心怀愧疚的赛丝,最终消失在社区黑人妇女的驱赶中。在这之中随着层层铺开的黑人在黑奴制黑暗岁月中遭受的苦难与伤痛,黑人在黑奴制被废除之后所面临的艰难的生存问题也被尖锐提出。而作为黑人作家的莫里森不仅仅对当下黑人的问题作出描述,她还试图在小说中以丹芙的出走寻求帮助为问题的解决作出的见解。

《宠儿》作为一部兼具多元文化视角和新历史主义视野的作品,在黑人作家对本民族历史的重构中,直逼痛点地展示黑奴史以及黑人的以及其造成的深远的创伤,历史视野与人文情怀并举。而学界对于《宠儿》文本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前仆后继,大多集中于人物形象分析,思想主题挖掘,叙述技巧解读三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

《宠儿》以出于爱而杀死女儿的母亲赛丝、还魂而来索取爱意的冤魂宠儿等角色串起整个故事,在故事的闪回拼凑中各个生动而独特的人物便为《宠儿》的文学性更添光彩。在对人物形象分析为切入口的各类研究中,从女主人公塞丝到“甜蜜之家”的黑人男性,从魔幻化的人物宠儿到塞丝逃亡路上遇见的白人姑娘爱弥·丹芙,从单纯的人物生活命运阐释到当下文学批评理论的切入,各类角色在不同的解读中焕发光芒。翁乐虹在《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一一评莫里森的lt;宠儿gt;》从情节结构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之于小说叙事结构及主题表现的重要作用;蒋欣欣《黑人女性主体的建构一一解读托妮·莫里森的lt;宠儿gt;》则从女主人公瑟丝的生活遭遇及心理创伤入手,分析其作为黑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赵莉华的《贝比·萨格斯去殖民化“空间实践”》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分析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的生活遭遇,认为其“空间实践”行为(包括重命名、124号房的改造、林间空地传教等)颠覆了白人的种族主义话语,体现了黑人作为被压迫者去殖民化的种族政治诉求。而对宠儿这一身份神秘、性格模糊的人物形象的探究是学界研究的焦点,王小刚/黄震就宠儿身份的多重性和模糊性在《人鬼情未了一一对lt;宠儿gt;中宠儿多重身份的解读》中作了较细致的分析;而唐红梅的《鬼魂形象与身体铭刻政治:论莫里森lt;蒙爱的人gt;中复活的鬼魂形象》从鬼魂形象身份的多重性入手,分析该人物形象的心理意义及其政治性;在《作为他者的宠儿一一评莫里森的小说lt;宠儿gt;》黄字洁从心理批评的角度解读宠儿的“他者”身份,认为该人物想象是苦难记忆的唤醒者。但宠儿究竟是谁?目前学界对于此仍莫衷一是,还等待着后来者的探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