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疾病——论“70后”女作家的身体叙事文献综述

 2022-08-18 11:00:09

欲望·疾病

——论“70后”女作家的身体叙事

摘要:国内外不乏对身体叙事这一叙事策略的研究,然而却不是研究的中心。疾病和欲望作为身体叙事中的两大突出表征,为更多学者开阔了研究视野。文学作品中对身体叙事这一叙事方式的妙用,显露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内涵。然而针对国内“70后”女作家的身体叙事研究却寥寥无几,对其的研究分析亟待更深的思索。

关键词:身体叙事; 欲望; 疾病;70后

一、文献综述

对于“70后”女作家身体叙事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身体叙事”这一国内外均有涉猎并且穷波讨源的叙事理论。丹尼尔bull; 潘代在《叙事:走向一种身体叙述学》中阐释了国外身体这一概念在叙事学中的演变,身体从脱离文本的读者状态逐渐演化为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在人身体上文学意义的投射,其内涵和规律被发掘和阐释。但是纯叙事方法角度的研究并不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与疾病、欲望等身体要素的探讨倒是层见叠出。在这一点上恰与国内身体叙事的具体内涵不谋而合,文学作品中对身体的书写以及其不断被赋予的社会精神现象、文化意蕴日渐深厚。

基于“身体叙事”这一国内外的宏观视角,进一步挖掘“欲望”与“疾病”这两个文学著作中典型表征的文献资料,以期更加深入、细化研究课题。比之于“身体叙事”这一研究范围,欲望与疾病这两个角度有更深更广的研究历史。德国学者维拉·波兰特从文学与疾病的缠结关系出发,将被状写的疾病组合进“个人——疾病——社会”这个病理与社会三角形,其中还伴有隐喻的功能,以揭示社会和个人的“失灵”。疾病之所以作为身体的“代言人”在文学中被大量征用,莱昂·贝内特、皮尔·瓦莱瑞·拉多特在《医学与文学,医学中的迷狂》中做出了典型的解释,而苏珊·桑塔格的《疾病作为象征》又在某种程度为身体、疾病与文学的相遇搭建了桥梁。无独有偶,在医学与文学构建的关系中,精神病学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席之地,也就是欲望作为身体在文学写作中大展身手的体现,琼·斯塔罗宾斯基的 《精神分析与文学,精神分析的文学》等等著作均对文学中的身体产生的精神进行了分析研究,而人类的欲望往往被视为精神上的不二代表。

纵观国内的文学史研究,身体叙事俨然成为一个堪称热门的研究领域。更甚者,文学作品中对于欲望与疾病书写的分析研究更是俯拾皆是,与之相关的资料主要有各作家作品、相关论文、期刊和采访等。无论是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还是鲁迅、残雪亦或是莫言的文学作品,身体叙事的存在从未消失过,针对它们的研究程度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然而,在身体叙事方面,甚至是疾病与欲望这两个视角里依然存在一块被忽视、被忘却的未被开垦的土地——“70后”女作家的身体叙事研究。“70后”女作家的身体叙事作为极具个性化的写作代表却由于文学偏见和傲慢首当其冲,“欲望”和“疾病”是两个司空见惯的文学视角,一直在文学研究史上保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在不同的文学研究领域、不同的文学研究阶段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探索,但在“70后”的身体叙事中,对于它们的研究并不太多。曹霞在《生命困境与精神暗疾的隐喻——论“70后”的疾病叙事》中用疾病叙事来揭示“70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内蕴。千奇百怪的病症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虚构,而是生命更深层次的隐喻。作为偏离正常轨道却又无时不潜伏在身体内的存在,疾病总是能够强烈地激发起人们的担忧、恐惧和绝望等情绪,因此多被作家当作探察人性的工具和手段、或是重要的叙事“引爆点”,以拓展文本的内在深度和叙事空间。姜彩燕在《疾病的隐喻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疾病书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与探讨,发现在源远流长的疾病书写史中,疾病已经不仅仅被看成是一种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而是常常被当作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附带着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政治的或者美学的含义。运用作品细读及归类分析的方法,挖掘出现代文学疾病抒写当中所隐藏的社会、文化以及道德内涵。在鲁敏的《夜谈荷尔蒙》中,她直言不讳地说:“我对肉体本能的暴动有种特别的热衷。”司真真在《论鲁敏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中提及鲁敏的小说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疾病,通过对患者“奇异功能”浓墨重彩的描写,小说中弥漫着诡异的浪漫氛围,肉体上的苦难总与温情相伴相生,直指社会历史文化的批判矛头也渐露锋芒。社会历史、传统伦理与人性的隐喻与批判是“70后”女作家创作中熠熠闪光的部分。司真真在该论文还提及救治这些疾病的药方是爱的能力,其观点本质上和曹霞在《生命困境与精神暗疾的隐喻——论“70后”的疾病叙事》中所说大同小异。精神世界的匮乏以及欲望的失衡往往招致肉体上的疾病,“70后”女作家在把握疾病这一身体叙事的表征的同时,显露出个人化写作的细腻以及欲望书写的露骨。

提及“70后”女作家的创作,“欲望”一词作为其显著特征自是必不可少。欲望化的书写使得其不同于以往的宏大叙事,也有别于俯瞰人性的深度创作。它用最琐碎的文字描摹看似俗不可耐的现实,给予读者的更多是视觉上的冲击。于文秀发表的《文学摇滚与伤花怒放——“70后”女作家棉棉小说评析》谈及都市物欲,她提及棉棉在小说中曾说过,她想找到一种离身体最近的写作方法。棉棉的作品是当下青年亚文化的标识性存在,主要是通过音乐、青春、成长、爱情、性、人生的意义等欲望元素展现出来的。她的作品有一定的深度,揭示的是一代人的精神状况。同时,要通过写作来达到对自我生存的反思和超越。棉棉不厌其烦地征用边缘性事物,以另类姿态、在道德与罪愆的边缘,在作品中充斥高危人群不合常规的、又缠绕了过多的冲决了堤坝的欲望甚至混乱的人性涂写,挑战了以往中国文学写作的底线,执拗地撞击了文化传统,其越轨的笔致不免令一些人士大跌眼镜甚至大呼叫停,怦然汗颜,但不能否认,棉棉写作带给文坛的更多的是对文学新的特质的启迪。李雪梅发表《穿越欲望化的智性写作——试论“70后”女作家杨映川的小说创作》以杨映川的小说为典型解析欲望化的创作。在阅读“70后”女作家的著作如棉棉的《盐酸情人》、卫慧的《上海宝贝》等作品之后,对于欲望化创作的解析的理解将更为透彻、清晰。这种书写方式奠定了她们独有的叙述基调,同时也招致了不少质疑和轻蔑,这就是研究“70后”女作家创作所面临的困境。她们的身体叙事有可圈可点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同时又存在无法忽视的局限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