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不丈夫”新考文献综述

 2022-08-18 10:54:30

“无毒不丈夫”新考文献综述

摘要:游民原指因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而进行迁徙活动的人们,现指没有固定职业的社会特殊人群。游民行走于社会秩序之外,对于社会主流意识的关心和认同度较少,但他们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价值观与文化氛围。而“无毒不丈夫”在其传播过程之中表达内容与释义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讹意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心狠手辣,如此才能成就大事。纵观古今中外,对游民问题以及“无毒不丈夫”两方面的研究都是独立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情况并不常见。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民文化;游民心理;无毒不丈夫

一、文献综述

游民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被排除在士农工商等固定职业之外的社会边缘群体。他们没有根基、随着时势浮沉游荡,暂时获得的谋生的手段极不稳定,生活堪虞,前途渺茫,所以他们有一种不安全感和焦灼感。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现存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反叛性,从总体上说他们是反社会的,因此游民意识中往往赤裸裸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暗面。它必然与社会正统的风俗习惯、正统思想舆论形成剧烈的冲突,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游民这一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迟滞和社会结构的僵化及其相应的文化无法适应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迟滞主要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技术革新少;社会结构的僵化则是指古代中国一直是一个等级社会,一旦有大的社会动荡,农民就会流离失所。脱离家庭和土地的农民,此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儒家思想对他们也不再具有约束,于是游民就产生了。

相对游民这个群体而言, 游民文化形成得比较晚。这个原因有二:第一,游民本身具有分散性;第二,有助于形成文化的知识分子没有加入。直到宋代时,这两个条件才具备,说唐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游民文化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城市的发展,游民形成一个社会阶层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处事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通过其自身的特征直接体现出来。传统游民与现代游民在本质上一脉相承,他们所具备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改变的不过是这类人的生活环境,在其政治经济地位的制约下,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规范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区别。有关游民意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些传统的戏曲文艺作品当中寻求到答案。自宋至明清,游民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处事方式在词曲小说当中极尽演绎并在本阶层和社会各阶层当中广泛传播。游民意识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甚至历史上一种颇具影响的思想范式。根据王学泰先生的著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可以总结出游民意识的四个特点:第一,游民都具有极其强烈的反社会性。结合之前对游民下的定义,他们这个群体的本质就是反抗既定的社会秩序。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他们是为社会所抛弃的,没有人会对抛弃自己人顺从,是社会的动荡导致他们居无定所,所以他们对社会有一种天然的反感。由于反叛社会,所以在社会秩序不再动荡的情况下,他们最是容易受到打击的,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天下乱才能契合他们内心里对社会的反抗。第二,游民在社会斗争中最具有主动进攻性。这一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人类对家族有强烈的依赖性,以族群为单位聚居的人们一离开聚居地,很多人茫然无措,不懂得如何生活了。在逆境中考验的就是他们的选择了,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会被淘汰,根据求生本能积极适应环境的人则能生存下去。杀不死的只会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他们无所不能。再加上他们强烈的反社会性,所以在更替的时候,他们往往最先向统治者发难,并成为社会动乱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比如白莲教起义、义和团运动等。第三,非常注重拉帮结派,认为团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并且有时不分是非、无论好坏。游民这个群体本身就是游离在主流社会以外的,他们往往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最大的破坏者,因此他们不得不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用团体作为自己活动的保护伞。既然是保护伞,自然要以团体的利益为重,除了领导者,个人的利益很少被重视,并且他们都异常团结。由于他们的反社会性,他们的价值观引导下的行为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然不是正确的。例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第四,失去了宗法地位的游民没有当时社会上确立的“四民”——即士农工商的角色意识,所以由这些角色所规定的自我约束,文明规范对他们来讲自然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游民意识往往表现出中国传统思想意识中最黑暗、最野蛮的一面,比如《水浒传》中李逵不分好坏、杀人如麻。

王学泰先生是整体论述介绍了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包括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的特点导致游民和游民文化的产生,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俗文艺作品的游民意识及其对游民组织化过程的决定性影响;游民的秘密组织的传奇性为现当代武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这三块内容。不仅囊括了游民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关系,还将整个高度拔高到社会层面,是非常优秀的研究游民文化的著作。我后续的论文写作中关于游民文化和游民心理的论述内容也是参考王学泰先生著作中的概念,在前人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研究。除了王学泰先生,其他学者大部分是选择一个作品,从游民问题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中反映的一些问题;或是从游民文化下的一个分支,如游民中的女性,家庭这些角度来论述自己研究的内容;或者是选择了一些影像资料中的角色形象,从游民意识角度探讨角色意义。纵观前人的作品,将游民文化与俗语结合来研究的并不是很多,然而俗语能够反映的社会现象其实不容小觑,将两者结合来研究,不失为一个比较新颖的主题。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俗语,但是这句话的本意并非为我们熟知的那样。从这句俗语的字面上来理解,可以解释为“度量小的人不算君子,不狠毒的人不是大丈夫”。说得更为通俗顺畅一点,也可理解为:度量大并且够狠毒的人才可以说他是真君子、大丈夫。这么一解释,一面说真君子、大丈夫应该是宽容的,另一面又说君子、大丈夫当以狠毒为本,其实不难发现这句话前后语义自相矛盾,令人费解。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人开始写文章探讨这一句话,对于语言的理解自然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时间众说纷纭。总结了一下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因为人们对“无毒不丈夫”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人们才感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前后矛盾。“无毒不丈夫”的“毒”不应理解为“狠毒”的“毒”,而应该是“度量”的“度”。这样,“无度不丈夫”中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其本意有“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思。“量小非君子”与“无度不丈夫”两句话组合起来就是用来表示心胸狭窄、没有一定度量的人就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的意思。后来可能由于语音的流变,口耳误传等原因才逐渐演变成“无毒不丈夫。”第二种观点也是从“无毒不丈夫”的“毒”字入手来解释的。这种观点认为,“毒”的本义是“厚”,在这句俗语中,“毒”字用的正是其本义。“无毒”即“不宽厚”,与上文“量小”即“气量狭小”之义是一样的。所以,“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种解释下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气量狭小,不宽厚,就不是君子,也算不上大丈夫。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本应写作“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属于元朝以来产生的带有浓厚流氓文化色彩的民间俗语。而正统儒家文化的维护者们试图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将“毒”曲解为“度”,将“恨”替换作“量”,于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变成了“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是因为原句生命力太强、影响太大,“毒”还是被保留下来,形成了现在常用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综合来看,可以看出前辈对“无毒不丈夫”这句话中的研究,角度更为狭窄,基本上都是对“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的释义探讨或是对其意义的溯源,仅限于对这句话含义上的研究,没有从它背后深厚的社会背景尤其是从游民文化和游民心理这个角度来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一些话语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以“无毒不丈夫”为例,其原有的释义与现在所表达的内容截然不同,基于此背景下,从游民文化及游民心理的角度出发,对“无毒不丈夫”进行有效的论证非常具有价值。

“无毒不丈夫”作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短语,其实是在被广泛使用中发生了流变现象的,但这种变化仅限于形式的变化,在其意义方面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基本上都是表示“有志气有作为的君子对仇敌一定要痛恨,除去仇敌务必要下狠心”的含义。但是放在正统的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普遍认知中的儒家道德思想格格不入,表明这句话的产生背景中是有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的。结合同样与官方对立的游民文化及其心理,探究这句话除了原有释义以外的、在游民文化及心理角度下的表现特点,希望对“无毒不丈夫”有一个深刻的理性认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