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断的愁文献综述

 2022-08-18 09:37:58

望不断的愁

——杜甫《春望》探析之文献综述

摘要:《春望》作为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全诗感情基调忧伤,悲愁。《春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诗中的“望”字对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字入手,我们可以对李、杜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对比,以见出各自的特点。进而从《春望》中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关键词:《春望》;抒情形象;李白;杜甫;沉郁顿挫

一、文献综述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中年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尤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春望》是诗人创作于757年的一首诗。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创作的时候正是诗人被敌人俘获,困于长安城之时,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诗中充满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研究杜甫的诗对了解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杜诗也因此被誉为“诗史”。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歌讲究客观性,真实性,反应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

杜甫诗歌的写作特色是杜甫研究的重心。杜甫诗歌写作特色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