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心与救世:论张炜小说的“道德理想主义” ——以《独药师》为中心文献综述

 2022-08-18 09:36:15

张炜小说研究综述

摘要:张炜于1973年开始创作,因小说《古船》成名。其小说创作以宽广深邃的视野、冷峻厚重的笔力、丰富饱满的人物以及多重思想的交锋在当代文坛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目前,国内对张炜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立体的研究格局。整体上看,学术界对张炜小说创作的研究可分为创作立场与创作观、创作内容、影响因素与艺术风格三个板块。在创作立场与创作观层面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多从民间书写立场、知识分子书写立场两个个部分着手。在创作内容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常对张炜小说的苦难、道德、欲望三个关键词进行深入探讨。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学界主要从齐鲁文化、中西文化对作家的渗透加以研究,在艺术风格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则多从张炜选取的文学意象、文学语言加以探究。张炜小说的研究还有很多领域有待开掘补充,如张炜小说的阶段性发展、张炜作品的“道德理想主义”主题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待深入。

关键词:张炜; 小说; 思想主题;创作风格

一、文献综述

张炜的小说创作始于1973年,至今已有40余年,在此期间他共发表了800多万字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以丰富的意蕴和多样的形式,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对张炜小说创作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基本形成了多元立体的研究格局。整体上看,学术界对张炜小说创作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对张炜小说创作立场与创作观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第一,张炜小说的民间书写立场研究。张炜的小说蕴含着浓厚的民间文化意味,宗元曾在对张炜的民间立场的分析中指出:“张炜的创作心理中潜在着浓重的民间情结,作品的思想倾向明显受到民间lsquo;仁义rsquo;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对民间文化中自由自在与原始生命力的情感认同。”[1]90年代以来,陈思和、郜元宝、张新颖、王光东等学者也先后从民间理论出发,肯定了张炜小说中蕴含的自由自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民间天地。束学山在《认同与选择:民间话语的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张炜小说的叙述话语不同于“新历史主义”对历史本真性的戏仿和冷漠的叙述,他善于从民间立场出发,将历史还原到民间,以便对历史进行重新梳理与清算,其中尤具代表性的就是《九月寓言》,“标志着他由狂躁不安的文化失望转到宁静和谐的精神重建”,使得“亘古的文化性格与人的原始、朴素、自然的民间生命气质达到了统一与同构” [2]。王光东则在《民间的当代价值——重读lt;九月寓言gt;》进一步指出,张炜小说中呈现的民间立场不是放弃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也不是迎合世俗,而是为了“民间精神的生长,使思想和追求变得更加具体和明晰,因不受主流话语的绝对控制,民间的精神资源得以创造性地转化” [3]。人们在摆脱了以往伴随着主流话语控制而产生的观念化阅读定势的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自由精神的生长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愉快。其他代表论文还有王光东的《民间审美的多样化表达——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民间文化关系的一种思考》、陈思和的《张炜:民间的天地带来了什么》等。

第二,张炜小说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研究。李扬在《论90年代的知识分子立场写作》一文中认为张炜是在人文精神讨论之先率先吹响反击号角的作家,是依然进行着“拼死反抗的理想的圣战者和道德的坚决捍卫者”[4],以张炜为代表的一众文人号召“以笔为旗”抵抗那个理想渐趋消亡、道德日益沦丧的时代,以期坚守文人应有的操守,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最具人民性的作家群体。此外,研究者认为张炜小说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还体现在其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拒绝市场订货的创作理念。修雪枫则将张炜的写作立场划分为一种精英立场,他认为张炜所坚守的纯文学是“以作家与读者的个体艺术感受为重要内容、强调诗性情怀的文学作品, 其小说创作在紧跟时代语境的同时,时刻保持着自身鲜明的道德立场。”[5]由此可见张炜小说独特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