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物兄》中的女性形象文献综述

 2022-08-11 15:31:18

摘要:当代著名作家李洱的长篇巨作《应物兄》,引发了学界的热议。本文以《应物兄》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叙事技巧以及反讽精神等方面为切入点,对之整理并加以总结。大部分学者都关注到了《应物兄》中知识分子形象、叙事技巧以及反讽精神的特点。同时,在对人物形象的性别分析方面还值得深入拓展。

关键词:《应物兄》研究;知识分子;叙事技巧;反讽精神

一、文献综述

继《花腔》和《石榴树上结樱桃》之后,当代著名作家李洱于戊戌岁末推出了长篇巨作《应物兄》,这是李洱花费十三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获得“2018年度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类第二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等荣誉。其甫一问世,便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这些成果中既有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有对李洱叙事技巧的探讨,它们共同构成了研究《应物兄》的基础。概而述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关注知识分子的作品渐增,《应物兄》就是其中一本。李洱向来关注知识分子,同时对知识分子也较为熟悉,写起来自然也如囊中取物,基于此很多文献都会着眼于分析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文献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将小说中出现的知识分子分为三代进行分析。李洱在《应物兄》中刻画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基本可以算是塑造了知识分子群像。由于该小说的叙事时间是新世纪,同时又不断回溯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因而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变迁和思想变化呈现得淋漓尽致。李洱凭借直接和间接经验将中国学术现场三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其中杨露露在《学术风貌下的时代景观──lt;应物兄gt;的知识分子书写》中认为,李洱“叙述了三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经历、成长、个人选择”[1]并借此“呈现这样的一批人他们的思与想、困境和迷茫、渴求与探索”[2],揭示部分当代知识分子的虚伪不堪的真实面貌。同时,熊辉在《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蜕变与现实困境———李洱lt;应物兄gt;对当代学人的代际书写》一文中写道:“纵观这部作品中的三代知识分子,总体上我们会发现其价值观念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即老一代学人大都能够坚守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在学术领域精心耕耘; 中生代学人的价值观逐渐转向世俗的现实社会,开始关注并钻营个人利益; 新生代学人的价值观则完全被现实捆绑,他们为着私欲甚至甘愿冲破伦理道德的制约。”[3]他用简练精准的语言概括了《应物兄》中这三代知识分子身上最鲜明的特点。

另一类则是从分析应物兄的形象延展到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研究。毫无疑问,应物兄是这本书的主角,他将知识分子甚至于商界、政界的人连成一个圈。孟繁华在《应物象形与伟大的文学传统——评李洱的长篇小说lt;应物兄gt;》中先是分析了应物兄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性格特点,进而以“应物兄是小说的主角,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几乎都与他有关系”[4]引出对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分析,认为“以应物兄为核心的正在筹备的儒学研究院及其周边的lsquo;儒生们rsquo;,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并没有在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层面展开,他们是情怀和理想尽失的一个群体,当然也不是这个时代的清流。他们与红尘滚滚的世风沆瀣一气,甚至有过之无不及。”[5]此文满怀忧患意识关注当代知识分子的现状。同时杨露露在《学术风貌下的时代景观──lt;应物兄gt;的知识分子书写》中提到:“应物常不由自主地说一些话,这是他对着自己说的,lsquo;对自己说rsquo;代表知识分子内与外两种人格的分离,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话语权的丧失。”[6]这些研究都是由应物兄的形象延展表示宏观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群像。

但也有学者认为李洱对知识分子群像的刻画存在不足,刘江滨在《lt;应物兄gt;求疵》中写道:“作为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不是问题,但用力过于平均、分散,造成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面目模糊,性格漫漶,就白白浪费了笔墨。”[7]他认为就算人物多故事多也要有个详略得当,不然读者读下来没记住几个人物。类似文献并不太多,但或多或少也说明了《应物兄》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

由此可见,学者们关注到了《应物兄》中知识分子群体形象的研究,同时,也发现了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问题,但很少有学者从知识分子的性别进行研究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