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易详说》对李光前后诗风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8-09 14:23:35

{title}{title}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课题历史背景:

易经研究在中国文学领域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李光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浩瀚如星辰,而其中有所创新的作品却乏善可陈。近现代学者研究李光及其诗文作品的方向大致可分为应用和综合两个方向。从综合研究的角度看,像李光作品方面的如清代学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李光诗集》、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以及龙吟注评的《东坡易传》等,李光个人传记方面的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王水照的《李光传稿》等,李光研究资料方面的如曾枣庄的《李光研究史》、冷成金的《李光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和王水照的《李光研究》等。而在应用研究方向,当今研究李光者大凡以其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为对象,于深入文本的同时,探究其思想的当下意义和现代转换。

选题原因:

在历代贬滴海南的文士中有一个被后世人们称为“ 海外五逐客”的特殊的滴琼团体 他们是早期的谪琼文士的杰出代表。“ 海外”即指海南因其居于大海之中而得名。“ 五逐客”指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锉和李光等五人。此五子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因他们的政治身份特征颇为相似并都有相似的滴琼经历故后世便将他们五人放到一起并合称为“海外五逐客” 。

“ 海外五逐客 ” 之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学者王佐所著的《鸡肋肋集》中。王诗原题为《海外四逐客》是对李纲 赵鼎、胡锉和李光四人的四首赞美诗。

李光诗文之所以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主要原因在于其诗文中孕育其独特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纵观李光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几乎都取自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然而,事实上,要全面掌握这三家思想对李光的共同作用仍有很大难度。所以我们或许可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视角,去探究李光诗文的艺术价值。

至于为何选择将李光诗文中的庄子思想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当今学坛虽然一直致力于寻找新材料或者注重“小环境”的再发现,但奈何一入“苏学”深似海,现阶段很难立马突破已有的研究格局。再加上当下社会亟需一种心性的解放,现实或然不允许忘我的自由,但我们却可以在李光诗文中体会到李光从庄子身上汲取过来的逍遥心性。这种逍遥于李光,于读者,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李光诗文中,我们可以与李光对话,也可以与庄子对话,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乐趣所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今学者研究李光时,不光要考虑自己已有的学术水平,还要牢记一点——与其做“苏海”的一只出头鸟,不如回归文本,从中找寻潜藏在李光诗文中的庄子思想于自身,于“当下的存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学界对李光诗文中庄学思想的接受情况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格”,二是“人格”。在“文格”方面,学界着重接受的是李光庄学思想中的一种基于内视角的自然主义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李光的山水诗中,“自然平淡”是他一贯秉承的写作风格。但相比道家把自然看成是天然的存在,同时又把它当成以形媚道的畅神之物、心灵的避难所乃至人生的归宿,李光对“自然”又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他并未消弭在自然之物,反倒借以寻求自我,发展个性,使个体更加独立于自然。李光这种对自然之物的超越性使得一些文人在学习李光诗文的时候也逐渐将“平淡”的气质深入到他们的文艺创作当中。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苏门四学士,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四人。除了同时代的苏门四学士之外,李光融贯于其文风的庄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主要还体现在其“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上。“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要求文人必须做到摆脱以往的精神枷锁,用“意”作为认知世界的一个触角去感知世界美好事物的存在。且不论这种审美范式是否能给后世文人提供一种美的观照,它的建构大大引起了国内学界对李光诗文的研究兴趣。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比较系统的有曾枣庄《李光研究史》,偏重于解读李光诗文中某一思想的有龙吟注评《东坡易传》、冷成金《李光的哲学观与文艺观》、《李光诗文悲剧意识的特质》、王水照《李光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陆庆祥《李光休闲审美思想研究》、范立舟《〈东坡易传〉与李光的哲学思想》、阮堂明《论李光对“水”的诗意表现与美学阐发》、张维《试论李光的美学思想与道学的联系》等等。

除此之外,李光那有着深厚的庄学渊源的魅力人格也是后代文人竞相模仿的典范之一。在《雪堂记》中,李光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探讨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入世与出世。但李光并不是将这两种价值观简单地叠加或者“取其一”。相反,他用一句“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整合了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仰为后代文人在遭受坎坷命运的捉弄时展现了一个通往既坚持本真、又随世而安的人生境界的入口。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李光的这种人生态度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成功的精神典范,不如说他给世人指引了一条通向理想化的现实“大观园”的道路。比如主持“名人传记丛书”出版工作的学者曾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告诫读者:“名人之跌倒与爬起、之挫败与新生,其中之lsquo;一阴一阳之道rsquo;,正是后人入世立足之航标灯、之后车鉴、之警示牌。” 对李光的评价,林语堂本人更是在序里直接写道:“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hellip;hellip;他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的故事。”

而相对地,国外学界对李光诗文作品的研究较之国内学界则起步稍晚,侧重点也略微分散。像日本与韩国由于先天地理位置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历史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从不间断,因此各自流传下来的关于李光的文献典籍也颇为丰硕。观之日本文学史,历代汉学家接受李光的诗文作品和思想一般旨在还原作品“本色”:如生于江户时代的赖山阳曾以“东坡本色”评苏文,以“自是坡翁语”评苏诗,热爱于李光直抒胸臆的情怀和神气流通的诗文;而同时代的田野村竹田更是钟情于学习苏词中庄子式的自适精神,在其《填词图谱自序》中自嘲道:“宪也秉性碌碌,躬遇泰运之日,进则无任官之能,退亦无耕野之业,拘拘乎雕虫刻鹄之末,偷生于艺林菁华之际hellip;hellip;”。而在韩国文坛,情况则略有不同。从高丽前期,经过高丽中、后期和近世朝鲜前、中期到公元20世纪近世朝鲜末期的900多年间,韩国文人接受李光的方式有着多样化的文化特性:有人模仿他的兀自风流,享受浪漫人生;有人收集有关他的资料,钻研他的思想人格;有人崇拜他的行为处事,以“李光后人”自居。然而到了近现代的韩国文坛,以往自由的文风却愈发受国家危难和教育需要的影响,逐渐被侵染上了“经世致用”的实用色彩。除此之外,再加上韩国历来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李光诗文作品中那偏向庄子思想中“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一面便被自然地掩盖了。

与像日本、韩国这样与中国有着相同文化根基的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国家对李光研究的了解并不多。不过可幸的是,由于近年来与中国学者的联系日益紧密,西方学者获得了不少有关李光的年谱、评传、版本考证、作品分析,文学理论、思想史等各方面的著作,包括准确方便的原始资料和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认识理解李光的水平 。西方汉学界接受李光及其诗文作品的庄子思想往往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像瑞典华裔院士张隆溪曾在《关于人类痛苦的思考:李光与波伊提乌和弥尔顿的对话》一文中对李光的《赤壁赋》作了深入分析,指出李光采用了“多面观”的方式来证明忧伤和欢乐、变化与永驻、悲观与乐观仅仅是对人生的不同视角而已。与此同时,他还证明了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弥尔顿转向用上帝的安排来为解决人生的苦痛提供一种安慰”的做法也是“多面观”在文本中的体现。与李光遭遇相似的还有公元6世纪的罗马作家波伊提乌。他也经历了流放与贬谪,但不同的是,李光对其苦难的排解方式是寄情于自然之中,在山山水水中寻求安慰,而在波伊提乌看来则是求助于身外之物。可以说,李光的“多面观”更多偏向于一种对本我的追求。这与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吾丧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一种人忘记自己、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是一种自我的幻灭、人格的沉思与时空的超越。像杨文森的《自然与自我:苏东坡与华兹华斯诗歌的比较研究》 一书也是借李光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两者诗歌之间的比较,探讨了李光诗词中超然的道家思想。还有萨进德在《道根深:李光与白居易》一文中,曾将李光与中国诗人白居易进行联系对比,表达了其“无论进退,李光所指的道都不是儒家、佛家或者道家的命题,而是世缘的反语。”的观点。

基于以上一些对国内外研究李光作品的情况分析,笔者发现当今学者在研究李光的庄学思想时注重的是一种庄学风格在李光行文中的融会贯通。他们并不倾向于将李光诗文的庄学思想单独作为一个研究的切入点。近代以来,有关李光的研究论著尤为不少。但遗憾的是,这些论著的研究方向无疑是往两种极端走的:要么就是对李光生平做一个梳理评述,代表作林语堂《苏东坡传》;要么就是对李光诗文作品做一个概要性或综合性的汇总,比如孔凡礼《李光文集》、《李光诗集》、龙榆生《东坡乐府笺》等。很少有学者就传统与现代的研究异同对李光作品的流传作一个系统性的比较。这是现今学者在李光研究方面的一种不足之处。近几年,尽管不断有相关研究人员陆陆续续发表一些与李光相关的文章,但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大都“大同小异”。其理论体系与知识架构一般都是建立在前人已经论证过的基础上的,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直接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再重复一遍。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做法有其好的一面,就是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度挖掘其作品深意和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这对了解一个人和一段历史之间的关系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生命并不应当止于过去。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存在于历时态读者的阅读与接受中。古代的文学作品,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文学与思想是在不断相互依存、演变进化着的,我们当下所承载的文学任务就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并且在已有的、丰富的文本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内在本质的一种延续性并坚持创新。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才不会失去它一种与时俱进的魅力。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李光诗文中的庄子思想。

将集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深入分析李光诗文中庄子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时空意识、生命意识、道的境界),体会其特殊的文学价值与魅力;第二,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探究庄子思想在李光诗文中的形成原因。

本课题研究要求在前期收集大量李光诗文作品及其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中的庄子思想进行文本分析,适当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情况对李光诗文中庄子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创作背景及成因加以重新整合论述。

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体会李光诗文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2)探究李光诗文中庄子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

(3)探究庄子思想之于李光诗文独特的艺术影响

(4)探究李光诗文中庄子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及创作成因

(5)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为今后的李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研究方法及措施(拟采取的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1.本论文撰写基本采用文本细读分析与文献资料收集整合相结合的研究手段。

  1. 在论文准备前期,确定论文的主题并按照主题构想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馆馆藏、独秀学术搜索、知网或网盘分享等方式获取)。
  2. 按照进度安排阅读、整理文献资料,筛选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观点及文本。
  3. 与导师交流前期准备情况及论文框架构思,撰写论文提纲。(结构上基本分为两大部分)
  4. 对先前筛选出的文献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并对论文框架进行初步填充。
  5. 对论文提纲进行深入细化。其中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时空意识、生命意识以及道的境界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接着尝试从社会背景与个人因素两个角度诠《读易详说》对李光前后诗风转变的影响。
  6. 撰写论文初稿,与导师交流修改。
  7. 调整论文各部分之间比重、语言表述、段落划分等内容,删除不必要的论述以及累赘部分。
  8. 定稿。
  9. 准备毕业论文相关材料。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

2018年9月 确定论文主题,收集整合文献资料

2018年10月 撰写论文提纲,将论文大体分为李光诗文中庄子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创作成因两个方面。

2018年11月 细化提纲,将文献资料与提纲一一对应填充基本框架

2018年12月-2019年5月 撰写论文,反复修改

2019年6月 论文定稿,完成相关资料填写

  1.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光在海南岛贬谪文化中的贡献和地位[J]. 李景新.琼州大学学报 . 2006(03) 353[2] 刘一止与李光、叶梦得交游考[J]. 方星移.九江学院学报 . 2009(02) 293[3] 京剧与歌舞伎的特殊因缘——以梅兰芳、李光与市川猿之助家族的交谊为中心[J]. 黄爱华.戏剧艺术 . 2014(01) 328[4] 南宋“江南民力涵养论”始末[J]. 吴业国,张其凡.中州学刊 . 2010(01) 255[5] 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J]. 常建华.史学集刊 . 2018(01) 191[6] 新刊布《宋故参知政事李光墓志》及其相关问题[J]. 侯成成.中国典籍与文化 . 2016(04) 154[7] 李光易学的“时”义探析[J]. 梁从峨.周易研究 . 2016(05) 112[8] 论李光之“晚节师渊明”[J]. 胡浙平.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 2003(03) 82[9] “海外五逐客”谪琼诗地域特色探微[J]. 向伟.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02) 88[10] 南宋名臣李光诗作辩误及补辑[J]. 赵忠敏.中国典籍与文化 . 2017(03)[11] 李光在海南岛贬谪文化中的贡献和地位[J]. 李景新.琼州大学学报 . 2006 (03) 7[12] 刘一止与李光、叶梦得交游考[J]. 方星移.九江学院学报 . 2009 (02) 6[13]论李光之“晚节师渊明”[J].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3(03)[14]李光在海南岛贬谪文化中的贡献和地位[J]. 李景新. 琼州大学学报. 2006(03)[15]刘一止与李光、叶梦得交游考[J]. 方星移. 九江学院学报. 2009(02)最新研究 共3条[16]新见陆游从祖兄陆升之墓志发覆[J].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8(06)[17]《全宋诗》诗句重出十五人举隅[J]. 陈小辉.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18]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J]. 常建华. 史学集刊. 2018(01)[19]李光诗歌研究[D]. 陆玉.广西师范学院 2015[20]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D]. 任群.

资料编号:[27685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