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巧到反乞巧: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文献综述

 2022-08-08 10:28:08

从乞巧到反乞巧:试论宋室南渡与七夕词的嬗变

摘要:七夕,历来是古典诗文的传统主题之一,七夕与中国神话、民俗息息相关,又与时代精神的脉搏声气相通。七夕民俗在宋代具有普遍性,文人词作对七夕的描述也很多。近年来,七夕词逐渐引起研究者重视,学者们大都从文化民俗、神话故事、爱情观等入手,少有文学角度,或是涉及而未深入。关于宋代七夕词,宋室南渡后,反乞巧的七夕词注入了词人对家国沉浮、自身命运的反思和感叹,与乞巧为主题的七夕词形成了鲜明对比。

关键词:宋代七夕词; 宋室南渡; 反乞巧;心理

一、 研究背景及动态

在中国古代节日民俗中,“七夕节”独具风采。七夕之俗,由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统神话故事生发而成为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女儿节。七夕“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民俗活动,增添了女儿节的文化内涵,因而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密切关注。《诗》中就有《大东》篇,《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章。又据宋人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魏晋至唐之节序诗中最多的一类可能就是七夕诗了,凡一代名家,鲜有不作七夕诗。

宋代文人往往喜欢逢时序节令填词纪事、抒情寄意、增酬唱和,七夕节在宋朝达到了发展的高潮,这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及其所赖以产生的民俗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宋代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和市民阶层的不断膨胀,新兴市民阶层在文化娱乐方面有独特的要求,加之统治者的提倡,使得宋代形成了一个讲求实际、重视享乐的世风,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尽情享受着社会稳定繁荣、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实惠,节日里人们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兴休闲娱乐。而宋代盛行理学,文人或多或少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代理学是宋词雅化的重要哲学背景,理学精神着眼于人生存境界的提升对社会文化心理和士大夫人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文人更加注重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牛女的爱情,加强了七夕词的哲理意识,反乞巧词在宋代中后期较为多产。

检索《全宋词》,以七夕为题者有62位作者,108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是133首(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 年版,47 页)。自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的真正内涵进行研究。

然而目前对于七夕词的研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 集中对牛女神话和七夕节俗演变史的追溯,如趙逵夫《立体地展现lt;牛郎织女gt;传说与“七夕”风俗的发展演变》(中国俗文化研究,2012)、张银《古代诗词曲赋中的七夕风俗与lt;牛郎织女gt;》(西北师范大学,2008)、王爱科《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起源》(青岛大学,2007)等。
  2. 从民俗学、神话学的角度切入,对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进行文化上的考释,而七夕诗词仅作为旁证出现,如赵逵夫《七夕节的历史与七夕文化的乞巧内容》(民俗研究,2011)。
  3. 从文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近几年出现了十余篇论文,如杨梅《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5)、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首都师范大学,2009)等。
  4. 真正对七夕词的研究,目前学术界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屈指可数的,如赵娟宁《文化视域中的宋代七夕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刘琼、李术文的《世俗化bull;诗意化bull;情感化—由宋代的节序词看宋人的文化追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余敏芳的《论宋词与节日民俗》(湖南师范大学,2002)、等学者的研究。

二、 评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