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产业科技园建筑科技楼(方案二)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9

全文总字数:4117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全文总字数:4117字

{title}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title}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工程概况和基本设计资料

本工程为南京某产业科技园一期工程,包括多栋研发楼、2栋单身公寓和一栋生活服务中心楼,其合理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任务书要求设计其中的建筑科技楼(3层),功能包括展示、建筑材料检测、研发及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3000 m2左右。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场地为Ⅱ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0.10g。方案二为三跨,跨度设计为:6.6m 2.1m 6.6 m,层高根据使用功能确定。 二、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建筑平面布臵灵活,使用空间大。

2.延性较好。

3.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呈剪切型)。所以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4.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三、框架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及适用范围

1.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臵灵活时。

2.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

3.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结构设计原则)。

4.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

5. 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0.15g)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0.3g)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四、结构平面、竖向布置

1.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结构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性能。设计中应合理地布臵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平面布臵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不应在同一层同时改变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2.框架结构宜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架体系以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一向为刚架,另一向为铰接排架的结构体系。但在铰接排架方向应设臵支撑或抗震墙,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

3.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可设计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建筑也可仅在单跨方向设臵剪力墙。后者框架结构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选用,而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

4.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

5.小高层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首先尽可能将过于狭长的结构用伸缩缝脱开。如果建筑专业不允许,可通过加大端部开间的抗侧刚度达到限制结构扭转效应的目的。具体可将边框架的角柱断面增大,加大框架梁的高度,如条件允许,中间增加框架住,既增加框架的跨数。这些方法可以显著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

五、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抗规》)第3.4.1条规定: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应注意这条规定是强制性条文,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2.当存在《抗规》表3.4.2-1、2所规定的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结构时,应符合第3.4.3条的规定。

3.平面不规则建筑划分为三类:a、扭转不规则;b、凹凸不规则;c、楼板局部不连续。

竖向不规则建筑划分为三类:a、刚度不规则(有软弱层);b、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c、承载力非均匀变化(有薄弱层)。

3.1判断结构平面的扭转不规则,可通过计算来实现。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当计算小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时,判断为扭转不规则;当比值接近1.5时,判断为特别不规则;比值大于1.5时,一般判断为严重不规则;此时计算的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值小于规范限值的50﹪时,判断为严重扭转不规则的比值可以适当方松。

计算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时,多层建筑可仅考虑双向地震作用。高层建筑单向地震作用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最大值和平均值的计算,均取楼层中同一轴线两端的竖向构件计算,不考虑楼板悬挑的端部。

3.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

当楼板平面过于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过大削弱时,楼板有可能产生显著的平面内变形,这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在结构分析中考虑柔性或弹性楼板计算模型、采取相应的楼板加强构造措施等。

对于错层结构,如错层超过梁高,应按楼板开洞考虑。

3.3薄弱层:该楼层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屈服抗剪强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80%。薄弱层属于楼层承载力突变不规则。以上比值不应小于65%。

3.4:软弱层:该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软弱层属于侧向刚度不规则。楼层的侧向刚度计算采用弹性阶段层间剪力除以层间位移。调整楼层侧向刚度可以采用增大本层侧向刚度或减小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方法。4.3.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框架柱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梁向下传递。该柱传递给水平转换梁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1.5的增大系数。

六、工程地质资料

1)场地土层分布

根据野外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将场地自地表下25.00米深度范围内土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黄褐~灰黄色,软~可塑,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层厚0.2~2.00m;

第②层:粉质粘土:灰黄~黄褐色,可塑~硬塑,含铁锰结核、灰色粘土团,无摇振反应,刀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层厚0~14.7m;

第③层:卵砾石:灰黄~黄褐色,填充粉质粘土、风化岩屑,中密,卵砾石石英质磨圆度好,含量大于20%,层厚0~2.0m;

第④层:强风化粉质泥岩:棕红色,风化剧烈呈砂土状,受捏易碎,层厚1.0~4.10m;

第⑤层:中风化粉质泥岩:棕红色,为级软岩,遇水易软化,岩心较完整,取芯率80%质地较硬,该层未钻穿。

2)场地地下水

拟建场地地下水为浅部潜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为3.0~4.0m,年变幅约1.0m。地下水无侵蚀性。

3)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1)根据场地钻探资料,由于场地覆盖层(根据表4.1.3判断)厚度大于3m小于50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表4.1.6,判为Ⅱ类建筑场地。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附录A.0.8以及表5.1.4-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10g;第一组,Ⅱ类建筑场地,特征值取0.35s。

(3)根据本次钻探成果分析,场地覆盖层厚度范围内无液化土层分布。

(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表5.1.1,本次场地为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4)地基承载力确定

综合确定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如下:

层号

岩土层

fak(kPa)

素填土

-

粉质粘土

240

卵砾石

300

强风化粉砂质泥岩

400

中风化粉砂质泥岩

1400

5)基础分析与评价

拟建建筑建议采用第②层土粉质粘土作为基础底面持力层,采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

七、施工技术条件

本工程由大型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设备齐全,技术良好。水、电供应由建设单位保证。

八、材料供应

三材及一般材料能按计划及时供应。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兴文,史庆轩主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董军,张伟郁,顾建平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房屋建筑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编委会编.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上、下)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徐秀丽主编.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周果行编著.房屋结构毕业设计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孙治国,王东升,李宏男等.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震害及震后修复建议[J].自然灾害学报,2010(4):18-21.

[9]朱彦鹏,陶萱榕.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初探[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4):10-13.

[10]王长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J].煤炭工程,2010(7):12-15.

[11]蒋正跃,龚爱民,张洪海等. 梁柱刚度对结构计算模型和内力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4-27.

[12]于洁,陈玲俐.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2010(2):28-31.

[13]胡清,胡劲,杨咏梅.多层住宅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阳角切角裂缝分析[J].建筑结构,2010(S1):133-136.

[14]黄华,叶艳霞,朱钦等.填充墙对框架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分析[J].工业建筑,2010(5):6-9.

[15]唐曹明,徐培福,徐自国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刚度比限制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12):21-24.

[1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