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莫愁湖街道云河北路线性花园规划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6-07 21:36:33

“南京莫愁湖街道云河北路线性花园规划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

南京城市发展逐步摆脱了“大拆大建”规模扩张的模式,更加关注于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与城市内涵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规模化、系统化更新项目做出了有益探索。

提升使用者的空间体验,以多样化的活动提升街区活力。连接城市绿道,与周围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1.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阶段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国内研究概况:

在中国的高密度城市中,由于土地稀缺、社区花园的不便管控性,社区花园一直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但2010年以来,在以上海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城区,开放绿地空间的增量已近乎为零。如伺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城市居民福祉,社区空间和城市隙地就成为优化存量绿地空间品质的前沿阵地[1](刘悦来等,2017年)。自2014年以来,随着上海城市更新的推进逐渐深入,作者团队在上海中心城区共有多处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陆续建成,分布在杨浦、浦东等居住区、街区、园区和校区等。它们以社区绿色空间为载体,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力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有机互动,旨在调动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因素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倡导绿色生活,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社区层面的落地实践点,是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都市区的缩影。其中始建于2016年的创智农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农园占地面积2200m2,用地性质为街旁绿地。从空间形成而言,是城市开发中的典型隙地,因地下有重要市政管线通过,未得到充分利用,成为临时工棚和闲置地。2016年通过改造再利用,社区组织参与日常运维,成为上海市首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是“创新驱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社区繁荣和人才成长”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产物。社区花园作为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为社区提供了共同进行园艺和共享交流的空间,并赋予其丰富的社会意义,以促进跨越世代、阶层、经济和社会障碍的社区交往,体现多元化城市环境中的市民价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它的实现技术简单易行,投入成本较低,且具有长期社区空间营造的特点,不失为一种社区生态修复与社区融合的有力途径[2]。(刘悦来等,2017年)

居民存在的种植需求,可以社区微更新发展社区园艺的方式,做好相关的设计工作,保证种植功能、城市生产功能。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园艺师能共同参与到新型种植方式、技术支持工作中,保证种植的观赏性、生态性,定期组织四周居民参与到生产类作物知识普及活动中、种植实践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实现社区自我更新的目的[3](许红红,2019年)。

微花园往往尺度很小,土生土长,由居民独立建造和维护。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在整体上具有一致性,体现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改造和使用[4](侯晓蕾等,2018年)。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边缘空间往往易被人忽略,而在具体使用中,边缘空间却常常成为人们各类活动的激发点,充满了未知性和不定性[5](向岚麟等,2009年)。而本次对象目标为社区级线性花园。线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也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公园类型。因为与城市有着较大的接触面,线性公园边缘空间范围比较大,发挥的功能也更全面[6](常亚兰等,2011年)。线性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性,线性公共空间是社会生活的容器,社会生活是线性公共空间的内容。线性公共空间为各种社会生活、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如休憩活动、文化体闲活动、传统习俗活动、商业活动、交通集散活动等,对于加强公众交往、保持城市历史文脉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充满生机[7](王芳,2006年)。

2.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社区花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劳动力被城市所吸纳,原来的份地(Allotment)开始转变成城市中小块的花园(Allotment Garden)。德国的市民农园最开始是中世纪德国贵族在私人庭院中划分出来的园艺用地(Klien Garden),并于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最早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当代德国政府通过市民农园鼓励市民追求健康生活,同时还能在公寓用房享受到足够且营养的食物供应。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地社区花园也逐步兴起。现代社区花园的组织基本形式为政府向社区提供用地,其中闲置用地居多,居民以团体形式自愿缴纳低价租金参与耕作活动,所得物产归参与的居民所有[8](周哲琛等,2019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