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插画及衍生设计文献综述

 2022-04-27 20:24:49

文献综述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栏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

《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成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木栏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1]

《木兰辞》叙的是木兰从军,但它不是把她从军的过程从头至尾平铺直叙,而是著重抓住几个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通过描绘人物具体的行动,利用歌谣反复回环的旬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对于十年征战,诗人只用六句诗,鲜明而生动地勾勒了木兰飞渡关山的英姿,战场严酷的场景和双方战斗的激烈,真是谐量如金;但对木兰这一特定人物在出征前和出征后的心理,却细致地加以刻划,真是泼墨如云。写木兰的筹备出征,诗人不惜反复用了四句:“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蒋,南市买春头,北市买长鞭”。按理,木兰购买战具,未必需要东西南北跑遍,也不可能刚巧一市凡买到一件物品。但是,这里重复的句式和短促的节奏,却象电影出现的叠印镜头那样,强调了木兰的忙碌奔走,从而使人体会到木兰一旦决心从军,立刻密锣紧鼓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2]

历史上,女性上战场通常都是例外。因为女性从军是罕见的例外,所以它具有传奇性,特别能够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古希腊神话中有所谓的亚马逊女战士国,全国没有男性,军队也都是女战士。法国中世纪有圣女贞德抗击英国入侵的故事。中国除了花木兰从军的传说之外,还有梁红玉传说、杨门女将传说等等。在所有的女英雄中,花木兰最为独特。因为她不但从军,而且是替父从军。这使得花木兰具有了女英雄和孝女的双重身份。在价值观上,她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忠孝观念,而且克服了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困境,她从军既是保家卫国,同时又是为父亲尽孝。因此,无论民间传说还是文人再创作,人们根本不考虑花木兰最初的族属以及朝代更替,都不断宣扬、重写这个故事,以鼓励人们尽忠尽孝,维护社会道德。另外,花木兰从军是通过女扮男装实现的,这是她与穆桂英等女装巾帼英雄不同的一点。她不但要像男人一样打仗,还要隐藏自己的性别。这个奇异情节更加惊险,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娱乐性[3]。《花木兰》电影基本上传承了《木兰辞》中花木兰的形象。但较之《木兰辞》, 花木兰形象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没有神化花木兰,描写鲜活,有血有肉,更人性化,有优点也有缺点。《花木兰》电影没有特别强调讲她的骁勇, 而是展现女人特有的特征:柔弱与坚强、 善良与杀戮、情感与理智[4]

迪士尼创作者们为了保留木兰从军故事的东方韵味,还原中国古代文学的风貌和轨 迹,在影片制作上大量运用了能够体现中国意味的元素。何谓中国元素?可以说,只要是 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了的并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且体现国家尊严及民族利益的符号、形象,抑或是风俗习惯,都被认为是中国元素。值得注意的是,动画影片《花木兰》所展现的中国文化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影片引入的中国元素再输出时很多元素已经不能称之为中国元素了,很多中国元素已被转换为宣扬美国价值的 元素了。这种跨文化的转换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的。影片中颇具探讨价值的中国元素,如 中国画、万里长城、中国功夫、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中国美女形象,及祖先崇拜等,来探讨动画影片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墨动画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动画形式,它以墨为主原料,通过水和墨的不同比例变化使得墨水产生或浓或淡的变化。这种或浓或淡的变化可

以营造出种种虚实的变化,从而能够生动地将描绘对象展现出来。迪士尼的动画师对中国 画做了大量研究,在动画影片《花木兰》的整体风格上借鉴了中国画的技法,工笔与水墨 结合,讲求虚实变幻,使影片画面如中国山水画般柔美,许多场景的背景就像一幅幅中国泼墨山水画,营造出一种淡雅写意的意境,使得影片富有浓浓的东方色彩。迪士尼动画影片《花木兰》的开头水墨画处理晶莹剔透,可圈可点,让人惊叹不已[5]。动画中的木兰有很强烈的个人主义,从参军动机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改编后的木兰具有强烈的美国精神,她是美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美国人看来个人主义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对任何威胁或牺牲到个人利益的行为他们会采取各种反对措施,强烈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 “以大局为重”截然相反,这也是中西化差异的一个体现[6]。在影片中,木兰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打败了敌军,救出了被劫持的皇帝,她的个人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了,而这也正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7]

中西文文化的差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方原因,西方文化较中国文化更加开放,追求独立,强调个人。所以电影中“中国面孔,西方个性”的花木兰也早已脱离了《木兰辞》中花木兰仍然是个中国传统女性的人物基础,支持冒险主义,发扬女性平等独立。同时也创造性地强调了花木兰的女性觉醒,对个人价值的关注。当然电影中也出现了各种中国元素,有中国风的渲染,但鉴于对中国文化理解程度不够,只是做到了中国文化特征的片面学习,形似而神不似,纯粹的拿来主义[8]。迪斯尼电影 Mulan和 中文电影 《花木兰》 中的花木兰形象虽然都来自于我国古代叙事诗《木兰辞》中花木兰原型, 但却又都不同于《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 且中西两部电影中的木兰形象也互不相同。 根据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阐释者都是带着不同的“前结构”进行阐释的,经过阐释而后产生的新文本都会打上阐释者自身存在的印记。中西电影制作人因处于不同的历史时空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 具有不同的 “前结构” , 在面对 《木兰辞》 中花木兰形象时自然会有不同的阐释与改写。 简单说来, 迪斯尼电影 Mulan是在西方视域下对花木兰形象进行了重新改写, 而中文电影《花木兰》则对同一形象进行了现代中国式的阐释[9]。《木兰辞》留给了我们大量的想象空间,木兰不仅仅是具备女性气质,更是颇具男性气质的一个人物。首先,木兰具有理性,而且行动积极。女性主义理论家沃尔斯考福特认为理性是女性和所有人的共同气质,而妇女的性别则是次要的。木兰能够打破男尊女卑的社会定势,想到替父出征,并且能够说服家人支持她的决定,这不是一个只对父亲或者丈夫唯唯诺诺、恪守封建礼教的女子所能做出的。在战争中,她能够将自己的女性身体隐藏十年,能够像男性一样在战场上厮杀,能够晋升到一定的级别接受天子的召见,这不是一个胆小懦弱、只知道逆来顺受的传统女子所能做到的。其次,木兰具有选择能力。

木兰其实是不断处于选择之中的一个形象。在家庭和战场之中,她首先选择了战场,这意味着她敢于打破父权制为她设定的生存领域;在官场和家庭这种,她选择了家庭,虽有性别因素,倒也闪耀了她的自主精神,她希望能够走自己的道路[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