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退化热”插画与衍生设计文献综述

 2022-01-23 21:55:25

全文总字数:8462字

文献综述

据科学探索,我们的宇宙可能有一个相应的镜像宇宙。在这一意义上,心灵宇宙难道不是实体宇宙的无形伴影虚隐宇宙吗?

可以说,自从有宇宙以来,就有了美。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静则形真色艳、香幽魂凝,动则变幻无常、捉摸不定。所以,世界不缺少美,生活不缺少美,需要的是探索、发现。歌德的“平凡事物一旦为艺术家所采用,也就变得高贵了”。之言,不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吗?

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1]中提出:东方的美学始终坚持宇宙和自然作为主体,而让我们谦逊得以仰望宇宙的无限。从而成为“道法自然”法则的守护人。今天的中国每天都在不停的刷新速度,我们已习惯栖居在我们自己设计的钢筋水泥的高高楼丛林中,而离“自然”越来越远。

吴冠中先生曾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妙,艺术揭示情感的奥妙。”廖军在《视觉艺术思维》[2]里认为:人与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人生活在大自中,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尽管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常常是酷、冷漠的,但善良的人类总是充满热情和希望地与大自然进行着交与对话,达到天人感应、物我交融的境地。我们从大量原始彩陶上的和原始岩壁画上能够看到远古人类原始艺术家们与大自然交流融合白痕迹。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自然中的各种物象,如人类形象、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劳动狩猎工具等等,还有许多反映生活、劳动的场面:巫术礼仪、祭祀、歌舞、庆贺丰收以及战争和生殖素行等等。这些作品表达了原始人受自然的感染而谊泄出的他们积蓄已久的情感及所产生的共鸣。在历史的进程中,艺术家们总是不断地观察社会,观察自然,与它们相交流、相呼应,情感的脉搏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产生艺术上、心灵上、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找到艺术创作最好的切入点。

近年来流行的“新视觉艺术”,是视觉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结合的典型例据。新视觉艺术强调艺术家从科学技术的领域里寻找和发现艺术创作的灵感,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如计算机、影视录像、声光等手段,经过艺术家的重新创作,形成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现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而艺术的发展也使科学技术的思维形式更加开阔,两者互补,共同发展,形成更新更广阔的发展。

GrauO在《Virtual Art From Ilusion To Immersion》[3]写到:科学和艺术是否是两个并行的领域,它们是否彼此渗透、交选并有时汇聚在一起,斯诺的“两个世界”也许不是唯一的;而可能是无限的。许多20世纪的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艺术和科学间的富有创造性的相似物,比如,完形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有关形象思维的研究;或者是安东·艾仁椎格探究的视觉艺术和科学间的抽象联系。自然科学倾向于有距离地观察事物,也就是要实现“客观化”,它体现和建构了主体以及情感、梦想相对立的一面。然而科学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正是主体和人工物结合的地方,它超越了冷冰冰的知识和“为艺术而艺术”之间愚昧的分离。通过一些和新媒体的试验性的结合,这个幽默维度给艺术带来了惊人的结果和远见。就其机械装置和方法以及追求真理和证明的体系而言,科学是一个社会性的建构。而艺术也是如此,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是可比的。

对于我作品的世界观概念来自于未来世界,赛博朋克的想象,邵亦杨在《后现代之后一后前卫视觉艺术》[4]一文中写到:今天,科学研究的发现和应用正以一个令人震惊的范围和速度不断前进。在所有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一包括克隆哺乳动物、 农作物的基因改造、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器官和组织、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遥远的外层空间探索、赛博空间中虚拟世界的发明、对人类大脑活动的试验性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一知识前沿以不断加快的速度向外拓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