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影文化的智能灯具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2022-02-20 20:33:08

基于皮影文化的智能灯具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复苏,民间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需求、艺术视觉、审美角度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变。相对于皮影戏这样的传统民间艺术,人们更愿意走进电影院,感受高科技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冲击。皮影戏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的视野,有规模的皮影戏演出团体已经不多,皮影戏的传承后继乏人已经濒临失传的边缘。

体验非遗,比知晓非遗更重要。传统的东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长久。就像日本建筑师筱原一男说过的“传统是起点 ,而不是终点”,我们不该把传统看成是一个成果,而应该是创造新的传统。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让非遗手工技艺和作品更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中,对于追溯传统、传承文化来说,是一种新的模式。

赵晓松在《浅谈皮影艺术的现状与发展》中说“皮影戏是传统艺术形式, 许多流传下来的剧目对民俗以及民间艺术的研究极具价值,但要看到的是,传统皮影戏的剧目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空间、审美情趣等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皮影戏将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时空,到那时人们也只能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看到皮影戏的道具,和戏剧研讨仅存的资料”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皮影戏自身各个方面与人们日益增长不断进步的审美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呈现出老旧、单一等特点,皮影戏自身需要革新,以此顺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潮流发展。

蔡静波、刘向斌和肖晓珍在《关中皮影艺术传承现状与发展研究》中说:“皮影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 是我国古代社会民间艺术的结晶,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发[1]展和民俗、宗教、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而皮影戏作为我国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经常应邀到国外展演交流, 用艺术的形式为世界了解中国铺石垫路。”皮影扮演着向海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皮影艺术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杨红卫《当下皮影艺术的市场化传承困境与建议》中说“诸多影视作品曾利用皮影元素或者借鉴皮影的技巧、表演进行创作。香港电影《钟无艳》中运用皮影戏作为故事之间的切换,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感。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也有很多皮影戏的片段成为经典,剧中的戏和词更是将剧中人物的感情烘托得深厚而浓烈。动画影片,也常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独特的艺术造型。如《猪八戒吃西瓜》皮影人物中的武生、文生、小生、花脸等造型样式运用到了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上,使人物的造型风格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感。

皮影作为元素也被应用到了品牌设计、橱窗设计上,如巴宝莉、爱马仕等国际品牌与皮影戏的传承人汪天稳、汪海燕父女的橱窗设计合作。”皮影作为中国元素,被不断地应用在不同的文化产品与休闲娱乐内容上。

魏力群在《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中说“各种影人形象在民间有着深厚、广泛的欣赏基础, 只要影人一出场, 观众便可以立即辨认出是何种人物,例如影人中的关羽以赤红脸膛、卧蚕眉、五绺长髯、高束扎巾的造型显示出人物威武忠勇、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而奸凶人物王莽大眼珠、扫帚眉、面带横纹、龇牙口列嘴的造型, 将一位篡位暴君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观者面前;吕布是一位英俊小生, 但造型中那条向上斜吊的皱眉却表示了他心狠手辣和反复无常的性格。民间传统影人的造型可谓 “寓褒贬, 别善恶”, 这正是民情、民愿在皮影造型上的[2]反映。”皮影造型独特鲜明,造型本身已将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丰富多样, 包罗了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 各种形象中无不寄托着民间艺人和观众的爱与恨。

潘长学和周应斌在《从皮影艺术到互动媒体设计》中说“传统与现代是当代设计界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日本著名设计师黑川雅之这样评价:“人们仿佛只是活在今天。事实上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一个完整的时间里。漫长的人类历史把种种记忆和信息注入到人类基因,同时也勾画着人类未来的梦想和愿望。时间是不间断的现在,但同时,那些作为过去记忆和将来梦想的lsquo;现在rsquo;也包括在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