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变迁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制研究——筒子楼微景观模型设计制作文献综述

 2022-04-18 11:04

宏观变迁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制研究——筒子楼微景观模型设计制作

——文献综述

一、引言

说起住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楼别墅,而是七八十年代的筒子住宅楼,那是一个时代印记深刻的代表,是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在节省钱财节省材料的情况下,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出现了两把锁住宅、合用厨房、公共厕所、公共洗漱间等的住宅形式,曾经有无数的中国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那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人情味儿却很重,用“远亲不如近邻”来诠释当时人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再合适不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越来越高,筒子楼早已不适应日常所需及生活。一批批被拆除或即将被拆,曾经父辈的回忆隐入历史。在此引用陈平原《筒子楼的故事》中的一段话:“就像台湾的“眷村”,大陆的筒子楼,既是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时代倒影、文化品位、精神境界。”特定时代产生的筒子楼有它独有的意义,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有价值、有义务以特有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二、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筒子楼其实并非中国特色,而是引进于苏联,真名叫做“赫鲁晓夫小楼”。

赫鲁晓夫楼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面对二战后城市规模爆炸式扩张、人口迅速增长、住房严重短缺的现象。而短时间内解决人们居住问题必然要在某些方面做出取舍。于是乎赫鲁晓夫楼便开始建立,这是一种可以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也成为了全世界建筑的典范。在中国这种楼叫做简易楼或者说筒子楼。筒子楼的结构简单,预制板为主,生产建设快,没有电梯,没有垃圾道,建筑楼层一般不超过6层。这样的楼没有任何装饰,外观简单。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赫鲁晓夫楼一度化解了当时苏联的人口居住问题,也让约四分之一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但是赫鲁晓夫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为了让俄罗斯目前犯难的问题。筒子楼结构简单,建筑速度快,曾经15天就能建议来一栋楼的速度来说这种楼的使用寿命也异常的短,此前建筑使用寿命在50年左右,很多的楼群变得破旧不堪而现在很多住房都超出了年限。

苏联早期的公寓楼都是混居筒子楼,公用的厨房,因为争抢做饭的优先权,主妇们经常吵架,而男士们则把厨房作为聊天的公共空间,以至于大多数政治笑话都是公共厨房里流传出来的。对这样的楼房即便进行各种各样的装修还是不能改变狭小的空间结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