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故事》文献综述

 2022-02-25 10:02

一、引言:

二十世纪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绘画种类——漆画,它以其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共存引起人们的争议。因此漆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其他画种未曾有过的艰难。本文以漆画的古老性与年轻性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漆画的工艺性和艺术性。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论证了漆画与漆艺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在论述过程中,叙述现代漆画的背景知识,为其艺术性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了铺垫[1]

二、课题国内外发展状况:

漆器艺术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已经延续了八千年,而堆漆也是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试验,来寻找一种与当代审美结合的方式,拓展工艺在现代漆画中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其在漆画艺术中发挥更广阔的空间。漆艺是最古老的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它原是漆器上的一种装饰形式,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都有使用,并通过波斯与亚洲的直接接触传入欧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漆艺最早出现可追溯至七千多年之前,至汉代发展达到高峰,实现实用功能与装饰审美的完美统一,然而,发展为相对独立的画种乃是20世纪的事。艺术产生于制中的创造,没有限制的创新就是无根的幻想。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古老的漆艺之所以未能成为艺术家得心应手的创作媒介,主要原因即在于它的限制性与技术、效果的难控性。如同坦培拉媒介一样,大漆媒介在创作复杂的大型作品时需要比其他任何绘画材料更耐心的媒介处理、更艰难的技术把控[2]

明清之后,中国和日本的漆艺相互交流达到顶峰。而现代漆艺术中,日本漆艺与我国的漆艺工艺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必要对日本莳绘进行系统研究[3]。进入平安时代后的日本开始逐渐摆脱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接纳,废除遣唐使,从当时一味追寻“唐风文化”逐渐解脱出来,转向对本国国风的探索。中国大陆漆工艺大量的传入日本是在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从唐朝传入的平纹、螺钿等漆工艺技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之上,中国文化得以涌入,从绘画工艺作品、饮食及宗教、思想方面都影响着当时的日本文化。受此影响,漆艺师们大胆打破传统程式,创造出新的意匠和技法,并借鉴汉画、歌绘和物语绘等绘画形式,构图复杂而又颇具夸张性,扩大了表现空间,充满一种闲雅的意趣。

三、研究主要成果:

所谓肌理,指的是物体表现的纹理或者结构。肌理对于绘画来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绘画的艺术价值。很多绘画作品生命的展现都依赖于其独特的肌理效果。一般情况下,绘画创作者在运用肌理的时候,都会通过横竖交错、高矮对比以及平滑、粗糙的质地来表达自身对某一事物表面纹理的体会,所以绝大多数的漆画作品都会给人们以不同的视觉感受[4]。漆画创作者在使用材料技法去诠释观念的过程中,不能被技法材料牵着走,而是要主观地思考材料。从观念上,简单的说教式去表达某个场景、某个瞬间,如同使用鲜花来形容春天那样干涩无味,去复述一个东西着实无法满足我对“艺术”的理解[5]。现代漆画发展注定摆脱不了传统漆艺的根基,它从传统漆器中独立出来,虽有工艺特质,但是毫无疑问是属于新的艺术形式。四川美术学院陈恩深教授在其文章《困惑与希望——关于漆画前景的思索中》提到:漆画虽然是从漆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但是要摆脱漆艺固有的思想,要从几千年的漆艺圈的梦呓中走出来,要有自己的特色和语言。不要将漆艺的装饰性、唯美性、悦目炫华的审美精神来认作为漆画的价值,两者是不同等的,漆画要有自己的语言,即使是从漆艺而来也只能为漆画而借鉴漆艺,要“画在前、技于后。艺术精神在前、技艺表现于后”要用材料去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冲破传统漆艺工艺的束缚,为了艺术,可以创新[6]。在艺术前提的情况下,材质与技艺就不再是漆艺中那么循规蹈矩了,作为艺术语言可以
根据需要而进行创新。

四、发展前景:

中国漆画家在认识到回归本真的重要之后,也越发注重剥离掉边界,提取相对纯粹的艺术语言。漆画语言的多元,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进而完成本体的成熟。从本体角度看,漆画材料自身既蕴含着先天的中国艺术精神,与中国哲学一脉相承,中庸且内敛。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支撑下,中国当代漆画必将呈现出一种回归本真的状态,与中国艺术精神对于的“温润醇厚”追求不谋而合,众多漆画家们试图通过对本真的思考找到漆画存在的意义。其目的既是探寻艺术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更是一场思想的解放与自我意识的建立。在创作中反复寻找漆画表现上的最大尺度,从探索材料的尺度到应用材料的自由度上可见他的创作与当代越来越贴近,这种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漆画由材料本体转向艺术本体[7]。中国现代漆画在当今的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应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有义务将我们所在时代美好题材及重要事件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