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下的谜团——有机综合材料装置文献综述

 2022-02-16 08:02

全文总字数:2261字

文献综述

摘要:在当代艺术这个大语境下,不同阶段的艺术家创作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革新。创作材料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梳理当代艺术发展时可以看到,艺术家会越来越关注创作材料,甚至一些艺术家会以材料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创作材料运用的不断丰富为当代艺术创造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有机综合材料;新媒介;选择;装置艺术;

如今,当代艺术家的观念正重新审视着日常生活和平凡事物的意义,将它们与平等主义的政治理想、反对传统价值观的文化立场,以及激进主义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材料的日常性和反形式的特质吸引着艺术家们围绕其物理特性、观念化倾向和象征意义展开了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意义上永恒的创作结果和墨守成规的创作形式的颠覆[1]。随着社会、科技、哲学、文化的发展,当代艺术将伴随着人类进步的新突破,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危机引发的西方当代艺术的生态转向。不同于传统讴歌大自然的风景艺术, 生态艺术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体现着艺术家对人类所创造的技术圈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日益疏离以及人类对生物圈肆意剥夺和破坏的严峻现实之清醒认识[2]。生态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一个成熟而独立的分支,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采用生物科技创作的基因艺术和生物艺术、以自然材料制作的只能短暂存在的有机雕塑和装置等艺术项目,自然系列是过程的艺术, 其核心是时间与生命。同时,对生态艺术的研究也已成为当代艺术研究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

作为一种伴随人类文明史的艺术表现形式,丝蚕元素融入进艺术创作是与人类共生的,这种由“自然-工业-文化”而凝聚的生命力来自于人们对生存的需求和对自身精神生活的向往[3]。正是这些人性本质的追求激励着全世界的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和突破,用蚕作为元素和媒介,并向丝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使艺术与历史共存,与时代同步。
对当前现实世界历史的反思, 作为中国艺术家的梁绍基既反思中国当前工业化的现实, 也反思世界历史的暴力化。在《命运》这个作品上, 以海洋污染与海湾战争为背景, 让蚕丝缠绕船的残骸或者油桶, 体现出内在的悲鸣。《雪藏》则是以蚕丝的白色如雪来覆盖工业的废墟, 既要去包裹lsquo;伤口与灾变rsquo;又要揭示灾难的痕迹, 蚕丝的透明性与蔓延感, 激发了自然的反思性力量。梁绍基把养蚕这样一个既是自然生物范畴, 又属于技术范畴, 同时也连接历史和文化范畴的现象转换成了艺术创作方法和语言。这种转换的成功造就了《自然》系列独特的艺术语言, 也使梁绍基的艺术实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当代艺术中独一无二的现象。《自然》系列作品主题所表达的人文关怀, 不管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怀, 还是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介入, 和艺术家“自然而然”的创作方式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内在的张力。

他的作品是传统农耕文化之于当下境遇的滋养的别样设计呈现,是一种溯源回归,是一种自觉的、有序的设计编码,意欲破解其中包含了五千年文明不息之生命密码,整个过程无不包含了设计美学的当代意义[4]。农耕文化的采桑养蚕通过梁绍基先生对种植、培养、蚕丝床、做茧、织丝等农事过程以制器造物的重新演绎升华,早已超越了纯实用功能的范畴,体现了基于传统文化下的生态美、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之美的美学方式。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走在前端的艺术,因多选择生活相关的用品而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但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形式,要从本质杜绝,从而使装置艺术走向意蕴与文化性。随着装置艺术的发展,形态对于装置艺术来说尤为重要。世界上任何物体皆有形态。在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所属形态是固定的,但当某些特定因素改变时,其所属形态也会随之改变。在现代社会,形态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创新是为了满足需求。因此,形态创新是装置艺术家满足受众需求的关键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态创新是持续变化发展的[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