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北大山景观规划设计B——总体规划设计文献综述

 2022-08-03 02:08

文献综述

本文献综述是在查阅大量期刊和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评述。文献来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和已出版的报刊书籍。

  1. 前言

近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主要受西方校园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从而奠定了现代校园多元开放型布局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扩招以及校园不断规划发展,维护校园空间的完整性对于城市和学校本身都有重大的意义。[1]相关研究表明,校园环境设计越合理,学生得到的学习收获越多。南林老校区规划设计由杨廷宝教授主创,有着较为浓烈的时代特征。从校园功能结构上来看,南林校园用地紧张,校园内的功能区块因不断的建设,出现多种功能片区交叉,学校内部也出现了较大的人流交错,在特定时段局部地区会出现人流拥堵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2]由此可见,校园空间整体性的维护是不由分说的。北大山场地现状为紧邻学生宿舍区与体育运动区的山林区,植被丰富,景观视野优美。北大山现存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周边多时期历史风貌建筑杂糅;二是存在较多“失落”空间,空间秩序散乱且公共空间对人们缺乏吸引力。希望通过对景观节点和游览路线的布置来引导视线,改善空间结构。

  1. 相关研究概述

2.1国内外校园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园空间模式也要随之更新,"大学校园是城市的实验室。"[3]校园环境生活的主体是学生,环境景观形态的设计需要着重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4] 行为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研究、生活用膳、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各种相关的社会活动。除了固定的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之外,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支持的公共空间受到更多的关注。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为更好的满足学生交流与活动的需求。

2.1.1国内研究成果

  1. 基于学生行为轨迹的空间设计研究

过去一些大学校园规划基于传统模式,规划师和决策者往往通过物质空间的布局去满足预设的功能,“安排学生的生活”。[5]使学生被动地去适应规划师和决策者的理念与逻辑。这种自上而下的“他组织”模式无法避免规划与实际需求及发展变化之间的矛盾,也难以细致地控制最终的实施效果。

相关研究利用GPS定位系统,将学生的空间活动位置与时间信息联系起来,对校园内不同区域轨迹点密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区域间联系松散,宿舍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较高,而图书馆等公共建筑所在的中心区域空间利用效率较低。[6]

由此得出结论:1)通过适当的建筑功能调整,灵活利用空间资源,提高空间利用效率。2)对于室外运动场地,通过调整空间位置,改善整体布局,分散人流。3)调控外部空间尺度,丰富空间类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