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近70年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浅析文献综述

 2022-06-25 10:06

1、前言

自建国70年来,连云港已发生翻天覆的的变化。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从寸草不生到高楼林立,从人烟稀少到商贾云集。特别是在风景园林发展这方面,研究近70年行业发展,通过对公园绿地规划、园艺展览、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等等行业内的建设研究,可以为未来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对连云港风景园林的近70年研究,由传统园林视角扩大到中国风景园林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和技艺经验。同时研究连云港近70年城市发展,展现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平衡过程,为未来保护青山绿水、乡村振兴、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作为文献综述,旨在总结参考文献关于风景园林发展的史料记载,社会变迁、思想文化、营造活动等对风景园林的影响,包括经典案例介绍。学习参考文献是如何把握阶段性历史特征的总结。

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1.1编年总结

国内关于风景园林历史发展的文献书籍大部分按时间顺序理清发展脉络。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将园林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上总结出:

  1. 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行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主动作用极其有限,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人,作为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纳人它的良性循环之中。换言之,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园林。直到后期进人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范围。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已多少接近因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2. 第二封建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大量耕作农田,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开采矿山和砍伐森林。这些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毕竟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破坏尚处在比较局部的状态。从区城性的宏观范围看来,尚未引起严重的自然生态失衡,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变异。即使有所变异,也是旷日持久、极其缓慢。据此,我们不妨为这一阶段的园林作如下的界说: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3.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兴起,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为人们开发大自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人们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种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其结果,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水体和空气污染、气候改变,导致宏观大范围内自然生态的失衡,自然生态系统从早先的良性循环急剧向恶性循环转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相对集中,城市人口密集,大城市不断膨胀。居住环境恶化,这种情形到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一些 发达国家更为显著。
    “人定胜天,人们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带来恶果,相继提出改良学说。”
  4. 第四阶段:“二战之后,园林发展出现新模式——一、所有私人园林、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以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往场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而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城市在园林中”已经由理想变为广泛的现实,在一此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相当数量的“园林城市”。二、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植物配置在产生氧气、防止大气污染和土壤被侵蚀、增强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以及减灾防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园林的规划设计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由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城市外围营造的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甚至更向着广阔的国土范围延展,形成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同时,举凡农业、工业、矿山、交通、水利等自然开发工程都与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减少乃至消除它们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三、在实践工作中,城市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成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学科。园林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不仅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协作,公众亦作为创作的主体而参与部分的创作活动。因此,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公众的参与性便成了园林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并从而建立相应的方法学、技术学和价值观的体系。”【1】

在此四个阶段上,根据朝代细分,详细阐述每个朝代不同类型的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其他园林等,并追溯时代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最终将这个古典园林三千五百余年的发展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的方面:

“一、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尽管历朝历代因国势的盛衰、经济力量的高下,园林规模特别是皇家园林亦相应地呈现为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总的说来,由大而小的趋向是明显的。先秦两汉,皇家和私家造园的规模均极其宏大,上林苑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空前绝后。两晋南北朝开始,园林的规模逐渐趋于缩小,是由大到小的第一个明显的转折。明代到清初,园林再趋于缩小,则是第二个明显的转折。即使像避暑山庄、圆明园那样的大型园林,其规模亦远不能与汉唐的上林苑、西苑相比拟。

二、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秦汉园苑,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率皆显示大自然粗犷气势,筑台登高,高瞻远眺而求得“远观以取其势”的效果。两晋南北朝以后,城市园林兴盛,园林空间日益缩小,景观亦相应地转化为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提炼、概括和典型化的缩移摹拟,重视借景则是“ 高瞻远眺”的传统的余绪。明末清初,多以建筑分隔园林空间而形成庭园和庭院,“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的叠山流派崛起,园景更趋于精致的“近观以取其质'的效果,即所谓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