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阖闾城考古遗址公园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6-23 20:17:15

1.国内研究概况

1.1阖闾城遗址具体方位研究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吴王阖闾即位的时间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阖闾筑城始见于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假定阖闾城为吴王阖闾时所筑,筑城的年代应在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内容基本一致,阖闾之时徙治青山,筑吴城,即有大城和小城,小城有二。城内有阖庐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唐及其后有阖闾城记载的历史文献,主要有唐代陆广微《吴地记》、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和清光绪年间的《无锡金匾县志》、《锡金考乘》、《太伯梅里志》等。这些文献记载相同的是城名“阖闾城”,存在分歧的主要是地望:1.阖闾大城在武进,小城在无锡,即西城和东城;2.阖闾城在苏

州;3.阖闾大城在苏州,阖闾小城在无锡。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东汉时关于阖闾城的记载基本一致,有大城和小城,说明高出地面的阖闾大城的城垣在东汉时期尚存;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动乱时期,至唐宋时高出地面的阖闾大城的城垣已不复存在,因此关于阖闾城的记载便产生了分歧:或云西城为大城,东城为小城;或云东西城皆为小城,而苏州城为大城。

据黄锡之先生的《阖闾城址辨析及标注》中所说,吴国自寿梦统治起渐兴,至诸樊执政时大盛,由远僻在东南的弹丸小国发展成为入楚、祸齐、胁晋的雄藩,在其崛起和扩展的过程中,必然相应配备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措施。因此,在一些军事要道上垒筑土城以利于攻防。在当时无疑是很合乎情理的事。且上溯至商、周,早有为军事所需而营城筑垒的先例。阖闾重用擅长于军事的伍子胥。伍子胥自中原楚国来,对于筑城的重要当然是十分清楚的。探究今武进与无锡交界之处古城,地处间江入太湖的河口地段,城之东北向诸山耸立,闾江即沿其中著名的闾江山(即白石山,亦作白药山)峰脚下流过,城址处在易守难攻的水口要道之处,近则拱卫吴都梅里,远则防御敌国楚、越。城内迄今还存有点将台、操兵场和兵器库等军事遗址,不失为军事性质堪称完备的城堡,此亦与史籍所载阖闾、伍员伐楚过程中所筑之史实相符。据现场踏勘报道,古城城基周围约有三里直径一里,至今尚有土锋高四、五尺。尤其使人信服的是,经考古发掘,见有春秋。战国时代的曲折纹、回纹、席纹等组合的几何印纹残陶片等遗物,附近还发现了吴国石室土墩墓葬。因此,无锡古阖闾城在吴国史册上是确存无疑的

1.2阖闾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据阖闾城遗址公园主要设计者李立在《形式的追问--关于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对话》中说到,无锡阖闾城遗址是2500年前吴国都城的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中国大遗址保护名录。在类似的国家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遗址博物馆的为之和高度往往会被严格限制,而阖闾城遗址博物馆24m高的建筑体量实属罕见。可无锡阖闾城遗址有其特殊性,该遗址是吴国都城的过渡性遗址仅沿用十余年,之后便迁都于阖闾大成(今苏州)。所以无锡阖闾城遗址内遗存较少,难以支撑博物馆构建完整的展示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的展陈方式、旅游带动、后期经营方面就与其它的博物馆有所不同。建筑选址于一处山体的宕口,一方面试图填补山体,使山体形态得到恢复延续;另一方面将建筑划分出几个台地,以顺应原始山体的起伏变化,这是对等高线的“再现”。

1.3阖闾城遗址未来保护与利用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