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田生态园改造设计文献综述

 2022-06-14 22:23:40

禾田生态园改造设计

文献综述

摘要:城市公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具有休闲娱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面貌、传播城市地域文化等功能。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课题通过扫描文献及图书资料、利用网络照片等方法对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以及规划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场地自身的特色,将研究结果运用于芙蓉湖公园禾田生态园的改造设计中,使其与园林绿地设计的时代潮流相互印证,探索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上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生态设计;文化传播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以及城镇空间扩延导致了环境严重恶化、水土资源流失、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城市病”,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绿色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的迫切期望。城市公园以“人”为核心,从单一功能向多元化模式发展,在满足居民游憩、娱乐活动的同时,还具备文化、科教、防灾等功能,让人们拥有能进行健康绿色活动、文化交流的场所,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不仅为城市的生态和绿色人居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发展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强化城市自身生态系统的自我抵抗力和修复力,还应当融合国际理念与本土特色,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个性化,使之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通过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园的建设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城市公园的设计概念,契合现代发展潮流,体现时代活力与特色,还利于创造出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环境空间,同时促进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的发展。

本文将在大量收集、阅读和整理以近五年内为主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方面的图书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以及相关的学术观点或建议,并结合案例分析,提炼出我国当前时代的主要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探索城市公园在引导城市生态建设、满足社会需求、增强文化特色中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研究结果将作为后续禾田生态园改造设计的理论支撑,使改造设计能够与时代潮流相互印证、发扬场地的特性和优势。

1城市公园定义

不同时代对城市公园的概念界定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也存在差异。美国景观建筑学之父奥姆斯特德将城市公园定义为:“城区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蒙·劳里在《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中从城市公园产生动因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我国的一些规范标准、工具书也给出了解释。《现代汉语辞典》中的定义为:“城市中供公众游览休息的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则阐释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志》将其定义为:“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虽概念并不统一,但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1】城市公园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高质量的公园,形象鲜明、功能多样,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主要公共开放空间,公园建设不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因此,城市公园既是群众游览休憩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空间;既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普及的园地,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