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景观与产业整合的滨水地区分析与规划文献综述

 2022-03-28 08:03

文献综述

面向景观与产业整合的滨水地区分析与规划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而对于城市滨水区域的建设大概考研分为三种,即保护,开发和再开发,这三种类型相辅相成[1]。在经历了资源经济时代,水岸和城市的融合,到工业化时代水岸和城市相分离,再到现在后工业时代,水岸可以承载城市趣味空间的转变。城市对于水岸地区的重新规划可以有望带动城市的整体就业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太湖地区作为苏州城市的近郊,位于苏州向太湖地区发展的重要地理位置上;与现在城市中心区主流水岸模式不同的是,其硬质结构偏少,且主要的产业结构一第一产业为主,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城市中心区水岸大多针对工业遗产进行研究和再开发,所以对于东太湖模式的研究应该是借鉴前人但不同于前人的全新模式。又因为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所以在城市发展中,城市的发展与第一产业的生存在空间上所体现矛盾是西方国家所少有的。因此,研究此类话题可以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内外产业整合景观发展概况
    1. 国内研究综述

对于滨水地区的规划和研究在国内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代才在期刊上陆续呈现和城市滨水区分析和规划有关的文章。因为大部分都是以工科为背景学者而发表的文章,所以国内对于滨水区的讨论和关注的重点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及关注的重点在于滨水区具体的空间设计上。而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开始着眼于城市水岸功能如何于城市衔接。

焦作等人在《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中指出,复合开发是将传统的城市职能如交通、休憩、娱乐、工作等与地区经济发展,人文与环境保护等进行高度交叠,而成为一种复合的开发模式[2]。这种开发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场地的影响力扩展到红线之外,将场地内部的机遇和优势整合到城市职能体系之中。复合开发最终可以形成多类型、多层面的复合巨型体系[3]。该文指出一个复杂,多元的复合开发模式能有使得城市水岸有激活城市经济和社区活力的作用,从而对于区域运转模式的研究在设计的初期,策略提出之前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多维视角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的建构》一文中指出了在我国,滨水地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重回学课研究焦点是因为随着近代工业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发行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转变。其中基于整合城市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策分析及视觉感知这五个视角下的对于场地的研究分析,可以回答在不同城市背景下开放空间为何和如何存在、生产、在生产问题[4]。该研究指出对于建设综合且体系复杂的城市开放空间应该从多维度考虑场地效益,从而谋求场地效益的最佳值。

现有的很多学术研究都着眼于大城市或者是城市中心区的滨水区域建设,因为城市中心区遗留下的工业遗产较多,所以改造和重塑水岸的核心主要围绕工业时代的“场所精神”和满足城市开放空间的需求而展开,而《基于特色化发展的中小城市滨水区产业转型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城市滨水区的主要产业经历“服务业 - 工业 - 服务业”的过程,而中小城市滨水区由于其发展阶段、产能转移、人才集聚等特殊性,在工业衰退之后面临产业再定义[5]。所以对于中小城市的滨水区转型的主要任务应该着重发掘地区特色,发展城市服务业和旅游业,同时谋求产业的转型和提升。该研究指出了差异性,特殊性和城市地方特色结合发展的原则是中小型城市和城市近郊区域水岸建设的重点。

    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因为工业化建设开始的较早,所以相较国内更早的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从而城市的转型和产业整合的过程开始的更早。所以相较于国内,有着更多的规划经验。相比国内的学术研究,国外的文献和案例针对工业区水岸产业的整合更多,但是系统整体性更完整,也更加注重长期规划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