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健康促进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2022-03-28 08:03

面向健康促进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文献综述

一.前言

伴随着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展,人们对机械化交通的依赖,身体活动日益减少,导致了肥胖,心血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率的日益攀升,再加上突然的新冠疫情,人们的焦点又聚集在了公共健康问题上。但是由于环境的健康作用过程与机制不明,相关的研究少而分散,还是主要集中在医疗和卫生领域上。

疫情期间的足不出户不仅减少了身体活动,还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为“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残的。”于是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使得公共健康又在更高的层面上由医学模式转向了社会环境模式。相较于医学技术一类被动式的治疗手段,营造有益于健康的人居环境,旨在诱导人们主动式的健康生活方式。

本设计意在设计一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可以吸引和方便居民体力活动,刺激感官,进而提高健康水平。之后分析梳理其建成环境对健康促进的作用机制并展望效果。而目前关于此类的研究主要研究现有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不论是从研究方法方面,还是从学科角度方面,发展的都更加多样化。虽然聚焦偏重于城市环境,但对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列举的是以城市规划、公共卫生、地理学空间为学科视角,以及在此基础上一些跨学科新视角的分析文献。

  1. 文献综述

(一)城乡规划学科

芦原义信(1985)通过两次前往意大利,并将之与日本的外部空间对比研究,结合实例提出对外部空间的见解。尤其是对尺寸尺度这些于使用感受息息相关当今却易被忽略的要素把握精准,传达了外部空间的重要性以及一些评判好的外部空间的标准,为实际设计提供了参考。

从人对周边环境的需求出发,杨·盖尔(1992)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空间与居民交往作出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空间层次全面地分析了公共空间吸引居民游憩交往的方法。内容具有世界性,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可以为正在发展中的我国的城市现状提供前瞻性的意见。

由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数据等的差异,关于建成环境能否影响居民体力活动以及如何影响体力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城市规划作为关于对建成环境和公共健康的研究分析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学科视角,鲁斐栋,谭少华(2015)从该学科视角对截至当时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要素、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梳理和总结,阐明了该领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