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城市生态旅游现状调查——以拉萨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25 20:12:37

城市生态旅游以及景观环境研究进展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市场中重要的一种旅游方式,因其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种发展趋势。此外,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呈现出耦合协调效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仅对于区域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也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本文在生态理论的背景下,通过阅读查找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生态旅游概念、依据基础理论、生态旅游产品、景观环境规划等内容,从生态保护、旅游需求、景观环境和当地发展的视角出发,为今后探索高原生态旅游以及景观环境方面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和积极启示。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观环境;理论;研究综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值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随后,相继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国家旅游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对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做出全面部署。就目前而言,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1]。这种旅游方式有利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也能够促进生态资源规划设计,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由此可见,研究生态旅游以及景观环境问题,有助于在未来实践中提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2.1国内相关研究

2.1.1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研究

不少学者对生态旅游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研究。吕亚冲(2020)指出,“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1983年提出的,对生态旅游提出了两个关键界定,即自然景物和不应受到损害。而完整定义该词则源于1993年的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该协会认为,“生态旅游”兼具保护自然环境和繁荣社会经济的双重功能[2]。袁强(2015)认为,生态学概念源自希腊语,侧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景观生态学则最先由德国区域地理学家Carl Toll在1939年提出,研究知识背景涉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多种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则涉及宏观景观空间格局、生态相互作用关系、景观优化美化以及生态保护利用等[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