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2021-10-14 20:47:44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2009年10月5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儿童保护进展报告》显示,每年全球有5亿~15亿儿童在家、学校、社区或拘禁期间遭到暴力或虐待[1]。2010年9月举行的第18届国际防止虐待与忽视儿童会议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儿童虐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中显示,仅在2006年内,全美因身体虐待住院的儿童有5893例,18岁以下,每10万个儿童中就有8.01个儿童受到伤害,且小于36月龄的儿童遭受虐待更多,每10万个儿童中有33.02个儿童遭受虐待,且小于12月龄以下占绝大多数,大约每10万个儿童中有65.32个婴儿受到身体虐待。该研究首次提供了这样一份全国性的数据,并且如之前研究结果一致:婴儿身体虐待的发生率最高。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占全世界人口19.6%),我国的儿童数量在2010年世界各国15岁以下人口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印度。同样在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中0至14岁人口为222459737,占全部人口的16.6%。遗憾的是,虽然我国的儿童在全世界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但在虐待儿童的统计工作上我国并没有一份准确的数据。我国《2010年儿童健康发展报告》中没有关于受虐待儿童的准确数据统计。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家庭暴力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目前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1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及分析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2]。[3]儿童社会化一直是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儿童社会化特征:1.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2.儿童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3.儿童社会化具有共同性与差异性[4];4.社会化贯穿于整个儿童时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儿童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5.儿童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等多个方面。[5]

2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

2.1从家庭因素的角度

娄明会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终身性、潜移默化性、情感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张鸿宇、王晓曼认为,家庭教育的优化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优化提升家庭教育环境,刺进儿童社会化发展,需要营造出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王莹认为,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社会化有不同的影响,阐述四种教养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分析探究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社会阶层因素,提出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正确的干预指导。邹玉龙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并对近年来国内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井欢侧重于家庭结构方面,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阐述分析,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集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之力,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的正确引导。戴军认为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一般社会道德评价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教育使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

2.2从幼儿园因素的角度

吴晓丹主要针对4~7岁的幼儿的社会化整体状况开展调查,从多个方面考察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化的总体水平,并比较其校际差异,从而揭示其儿童社会化的态势与特点。中共清远市委党校教师肖龙认为,早期教育会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以及儿童角色社会化。儿童和游伴们相处,是进行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起点,也是儿童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