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障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政府要实施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帮助单纯依靠市场解决住房有困难的群体。这个政策体系的总称,就叫做住房保障制度。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多种住房保障形式:村民在集体划分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市民则分类解决:高收入者面向市场购买商品住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者购买二限房;最低收入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等。
公租房是公共租赁住房的简称,是指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和出租价格,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它是我国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建设之后,面向夹心层群体租赁的一种保障性住房形式。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和《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在这两个《通知》中将公共租赁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大了住房保障政策建设的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价格也普遍上涨,尤其是我国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住房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奢侈品,使政府不得不关注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虽然近年来政府为了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权利已经出台许多政策,但商品房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却使许多因政策限制而无法享受购买保障房权利的居民同时也无力购买商品房。这些现实问题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夹心层及为解决该群体住房问题而产生的公租房政策。
公租房在我国的公共住房体系以及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公租房是克服住房领域市场失灵、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主要手段,对于城市化、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个基础平台,应通过对象公众化、租金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社区化发展及与公积金的结合等方式推进其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住房保障体系偏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即意味着政府要对那些在住房市场竞争中处于极端不利地位的部分群体实行托底和倾斜性扶持,保证收入最低、条件最困难的居民在准市场的住房供应中能享受到基本的住房条件。但像廉租房、棚户区改造这样财政托底的住房保障的覆盖面必然有限。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广大中间收入甚至中高收入家庭都面临较大的住房压力,既进入不了住房保障体系,又无法独立地从市场购房或租房,即所谓夹心层。当前住房保障体系往往重点关注中低收入家庭,忽视夹心层利益诉求,现行的保障房政策还存在牺牲夹心层利益为代价的情况,如保障房的供应经常挤占了市场化住房供应,加大夹心层住房压力,那么会为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很多复杂问题。为此李克强副总理在2010年9月17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使处于夹心层的中等偏下收入且住房困难居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通过梯度消费逐步实现住有所居。
而在公租房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公租房的准入和退出、租金的制定、公租房的资金来源和权利责任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同时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现在的学者大部分通过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公租房制度进行研究,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来找出解决策略。其中,因为香港与大陆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而香港在公租房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结合各省的具体的情形,来制定具体的公租房的管理制度。当然,公租房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有着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国的公租房制度的建设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制定。
而经过笔者通过参考其他人的文献资料,前人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对于很比较细节方面,研究的不是很多,对于我国现在的具体实施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而且我国现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模式,例如重庆模式、北京上海模式等等都各不相同,很难能够推广开来。虽然说,各省的情形各不相同,但是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找到一种通行方案,对于我国各省的公租房的建设能有一些建设性的帮助。而在这其中,有一个明确而有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和监督机制,是避免许多问题的关键,能够避免在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公租房的管理制度,则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权利和责任的问题,即有谁来建设公租房、有谁来管理公租房,私人是否能够加入其中以及市场化的一些问题。
[1]刘志国、张婷婷.公租房解决我国夹心层住房问题的最佳途径[D],哈尔滨商业大学
[2]倪冰、于红琴.香港公租房建设和管理的实践及启示[J],
[3]陈林、董登新.香港公租房模式[J],政府经营
[4]杨曦.重庆与香港公租房制度的对比研究及启示[D],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