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外貌焦虑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2-25 22:45:47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外貌焦虑的影响

文献综述

一、前言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上逐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社会风尚——“颜值即正义”,这是一种高颜值的正向社会评价被无限放大的结果。青少年群体正处于自我价值建构时期,并具备较强的从众心理[1],因此在“明星经济”、“网红经济”盛行的社会中,对容貌的过度宣传使青少年遵从大众审美,进行自我比较并产生差异感[2],从而产生外貌焦虑,将容貌作为道德判断、择偶择友的标准。当这种焦虑得不到缓解,青少年自我认同感逐渐降低,身体控制迷茫[3],便会尝试采取整容的方法实现对自我的控制,获得追求理想自我的途径。在我国“整容低龄化”现象已受到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19岁以下医美消费者占比为15.44%,2018年为18.81%,这一占比将会逐年提升。

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等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然成为青少年交友、获取信息、展现自我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60.1%的青少年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20),整体对互联网信息资料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因此,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及自我建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媒介流行文化与个人认同、社会认同和形象认同的重要性呈显著正相关[4]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不恰当的使用(如被动性使用)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5]。被动性使用是指个体在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的信息消化行为,如浏览动态信息及他人状态等[6 7]。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交网站上最普遍的活动是查看他人的主页,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浏览和搜索他人的信息,这说明在社交网站上被动性使用比主动性使用行为更为常见[8]。有研究指出,社交网站上的积极自我呈现与主动表露有助于促进自我认同发展[9],提高生活满意度[10],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则会对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抑郁的产生[11],同时,研究还证实被动性网站使用对妒忌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7 12],并进一步影响抑郁的产生和发展。

由此可见,青少年在被动性使用社交网站过程中,单方面的吸收网络上复杂且难辨是非的信息,会对其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8],从而导致自我形象认知偏差,形成外貌焦虑,产生对身体控制的迷茫感。

  1. 研究概况

1、外貌焦虑研究现状

外貌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焦虑类型,已经对多数人产生了影响。国外定义外貌焦虑(appearance anxiety)为个体忧虑自己外貌达不到外界对于美的标准,预期会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处于担忧、烦恼、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13]。目前我国对于外貌焦虑的研究可根据群体纬度大致分为三个方向:女性外貌焦虑研究、大学生外貌焦虑研究及青少年外貌焦虑研究。研究发现,以外表为基础的对身体的关注往往会导致对感知到的缺陷的关注,这可能会导致女性中断专注的参与和享受的状态并沉浸于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之中[14];高外表焦虑水平的女性通常具有更低的自尊水平、更高的羞怯感、更严重的社会交际障碍[15];青少年学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外貌比较及不健康减肥行为,有很大比例中学生期望变得更瘦[16]。由于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评价的意识都特别高,因此青少年时期的身体不满意更为普遍和突出。相比成人而言,青少年更加重视身体外貌,对身体不满意的的水平更高[17]。由此可见,关于青少年外貌焦虑的研究相较于其他两个群体的研究较为匮乏且浅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