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居民的城市融入困境及其出路——基于XXX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2 23:16:12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论是大城市普遍开展的城中村的改造还是中小城市规模的扩张,村改居社区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其集聚的人口规模也将越来越庞大,并且必将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

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1]。

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状况以及这一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学者的观点之后,对村改居社区的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提炼,并对现有文献以及初步的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剖析,归纳如下:(一)村改居社区的概念界定与类型特征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就指出,社区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国内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根据社区的地域分类方法,一般将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又分为传统居民社区;单位家属院社区;新兴的商品房开发社区。

村改居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因集体土地征收或城中村改造,农村整村拆迁安置所建立的新型社区。

地方政府往往把这类社区归为城市社区,但是其社区形态又表现出诸多乡村社区的特性。

这种具有明显过渡性、异质性和稳定性的社区,似乎很难精确地归于城市社区中任何一种类型,是社区类型的新拓展[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