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东方白鹳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文献综述

 2022-07-02 10:07

鄱阳湖地区东方白鹳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文献综述

1.鸟类种群及研究现状

鸟类是生态系统指示物种,对环境敏感性高,影响鸟类种群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入侵,对鸟类种群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鸟类分布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区移动,速度比以往加快,繁殖地和非繁殖地的分布移动变化并不相同,并且多数分布范围缩小,物候期发生复杂变化,种群数量下降明显。[1]栖息地对鸟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面积效应、隔离效应、边缘效应等。这些效应影响着鸟类的分布、基因交流、种群动态、扩散行为、种间关系和生活史等,最终影响鸟类生存。[2]生物入侵威胁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来植物是入侵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可以显著改变本地植被群落,并影响其他生物类群。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较高营养级,对由入侵植物引起的栖息地变化十分敏感。如常见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其改变了当地植物群落,不利于当地鸟类觅食,筑巢等,却给外来鸟类提供了空白生态位,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当地的鸟类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所以互花米草对鸟类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偷猎,非法交易野生鸟类等。其中城市化进程使环境异质性增加,鸟类对城市化做出了相应的适应,研究表明,林地鸟类物种数最多,鸟类多样性最高,优势种也最多。农田生境和居民区生境则相对较少。对栖息地参数的分析表明,距市中心的距离、植被覆盖率、植物多样性等因子对鸟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建筑指数及人为干扰对鸟类群落存在负面影响。[4]由于市场猎奇心理,对一些具有观赏性和稀有的鸟种大肆捕捉和猎杀,1999-06-2000-05对天津地区的鸟类市场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0种,隶属于10目36科,其中野生鸟类154种,占96.25%. 旅鸟70种,占野生鸟类的45.45%.野生鸟类以古北界种类为主,共89种,占57.79%.鸟市上遇见率最大的10种鸟类分别是花头鹦鹉、灰头鹦鹉、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红嘴相思鸟、画眉、黑喉噪鹛、普通朱雀、黑头蜡嘴雀和蒙古百灵.鸟市上交易的鸟类还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鸨和1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如燕隼和鹊鹞等.交易的鸟类主要是捕自本地的,鸟市的旺季和淡季与鸟类的迁徙期密切相关。[5]

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栖息地,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的变化均对其有影响,由于人类聚集,经济发展迅速,对湿地的开发利用需求增加,造成鸟类栖息地破坏,影响候鸟迁徙节律和种群数量及多样性。

2.东方白鹳概况

鹳形目,鹳科,鹳属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被IUCN列为濒危(EN)物种,世界范围现存数量为3000只左右,分布区域为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地区。体态优美,嘴长且坚硬,呈黑色,仅基部缀有淡紫色或深红色,基部较厚,往尖端逐渐变细,略微上翘,眼周围,眼线,喉部裸露皮肤为朱红色;全身羽毛纯白,翅膀宽而长,覆羽为黑色,前颈下部有呈披针形长羽,求偶时竖起,腿脚甚长,为鲜红色。雄性体重3950-4350克,体长119-127.5厘米,嘴峰22.7-25.3厘米,翅59-67厘米;雌性体重4250-4500克,体长111.4-121厘米,嘴峰21-25.3厘米,翅60.4-66.2厘米。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飞羽羽色较淡,呈褐色,金属光泽亦较弱。东方白鹳随季节变化,取食内容不同,夏季食物来源丰富但以鱼类为主,在冬春季以植物为主,秋季辅以一些昆虫,如蝗虫等。

东方白鹳繁殖期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达中国东北繁殖地,除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特别是迁徙季,常组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于9月末至10月初开始离开繁殖地,成群往南迁徙,中途停歇地主要为,吉林省莫莫格和辽宁省双台河子,停息时间达40多天,迁徙时间多在白天10:00-15:00气温最高的时候,东方白鹳越冬地以长江中下游湖泊为主,其中鄱阳湖是东方白鹳的主要越冬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