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绒寄甲幼虫寄生对寄主保护酶活性及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7-05 02:07

花绒寄甲幼虫寄生对寄主保护酶活性及血淋巴黑化反应的影响

本科生文献综述

1.课题来源及意义

花绒寄甲 (Dastarcus helophoroides),隶属鞘翅目 Coleoptera坚甲科Colydiidae,后独立出来归为穴甲科Bothrideridae,别名花绒坚甲、花绒穴甲、木蜂寄甲和缢翅寄甲等[1-3]。花绒寄甲分布于东经 105°~135°,北纬30°~40°的范围内,为我国和日本所特有。国内已知在辽宁、上海、山东、江苏、广 东、四川、安徽、浙江、湖北、北京、山西、河北、河南、 内蒙古、陕西、天津、宁夏和甘肃东南部有分布。日本主要分布于本州、九州和大阪[4]。花绒寄甲成虫的食性较杂,取食枯朽的树皮、木块以及天牛幼虫和其它昆虫的干尸体[5];幼虫为闯蚴型,孵化后行动十分活跃,能依靠其发达的胸足快速爬入天牛蛀蚀的 坑道寻找寄主。花绒寄甲是多种害虫的寄生性天敌,主要寄主不仅有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云斑白条天牛( Batocera lineolata) 、松褐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等主要蛀干害虫[6],还可以寄生六星吉丁(Chrysobothris succudanea) 、十斑吉丁(Melanophila decastigma) 等。因此,利用花绒寄甲建立天牛类害虫治理技术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天牛类害虫,还能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危害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昆虫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包括温度、农药、寄生、滞育等外界不良环境条件,为了维持自身内部的生理代谢稳定性和提高种群的生存繁衍、保护酶等的酶系防御系统。保护酶系统可以看作昆虫体内的第一道防线,在接触到不良环境后的刺激后,引发了昆虫的应激反应,外来刺激会导致昆虫体内各种酶促反应及非酶促反应增加,其结果就是体内的自由基含量极大地增加,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少量的自由基有利于维持生物有机体生理代谢的稳定性,而过多的自由基会对细胞膜及细胞内的 DNA 等产生损伤,导致机体中毒受损。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组成的保护酶系统相互合作,有效地催化自由基分解反应,最终分解代谢为对有机体无害的O2和H2O[32]

如何高效地人工繁育花绒寄甲,为生产中应用提供天敌昆虫资源,一直是花绒寄甲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研究显示:花绒寄甲成虫人工饲料与幼虫人工饲料相比相对容易,且已有较为成熟的配方。但花绒寄甲幼虫的人工饲料配方还不成熟,虽然已经研制出相对稳定的幼虫人工饲料配方,但羽化率依旧较低[21]。而利用黄粉虫、大麦虫等替代寄主繁育花绒寄甲则具有寄主饲养容易、成本低、过程简洁并可大规模扩繁的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天敌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目前关于花绒寄甲替代寄主的选择已有研究,但是仅仅停留在所繁育的当代花绒寄甲上,而关于连续利用替代寄主繁育花绒寄甲多代之后对其影响的研究报道却相对较少。

另外,在被花绒寄甲寄生后的寄主生理反应方面,国外有学者发现,松墨天牛幼虫被花绒寄甲幼虫寄生后,与黑化反应有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发生了变化,并且保护酶SOD及CAT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下调。然而,关于被花绒寄甲寄生后,寄主的包括SOD和CAT在内的保护酶及黑化反应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研究未见报道。

2.花绒寄甲的生活史

花绒坚甲在北京市一年发生1~2 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越冬成虫开始取食,并交配产卵。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寄生,6月中旬为第1代寄生高峰期,7月中下旬为第 2 代寄生高峰期。6月中旬收集第1代成虫进行饲养,7月中旬至 8 月上旬为第 2 代幼虫寄生高峰。9月上旬幼虫寄生结束[7]。在甘肃东部花绒坚甲 1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外出活动,交配多在洞口附近,然后进入虫道寻找寄主产卵。6月中至7月上旬,初孵幼虫在天牛幼虫上取食生长,7月中旬出现成虫[8]。雷琼等报道,花绒坚甲1年内可连续发生2代,世代重叠[9]。而在广东地区,该虫一年四季都有分布。由于积温较高,当冬季气温不是很低时,仍有成虫活动,世代重叠现象显著,1年发生的代数多于 2代[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