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楸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文献综述

 2022-07-04 09:07

鹅掌楸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文献综述

1.鹅掌楸概述

1.1鹅掌楸的生物学特性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又名马褂木,属于木兰科鹅掌楸属[1]。它树形雄伟,叶形奇特,花大而美丽,为世界珍贵的行道树和观赏庭院书之一[3]。现该属在世界上具有两种,分别是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insl.)Sarg.]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北美鹅掌楸分布于美国的东部和加拿大的东南部。分布于美国的23个州,其中在俄亥河谷、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分布比较集中。北美鹅掌楸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先锋树种。适应于北坡、东坡、坡下部和庇荫谷底等排水良好,土壤较湿润且土壤结构疏松的环境[2]。中国鹅掌楸呈零星分布[2]。在国内主要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等11个省(区)[1]。1963年我国著名数目遗传育种学家叶培忠将北美鹅掌楸作为父本,中国鹅掌楸作为母本,进行杂交育种,培育出的杂交鹅掌楸呈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适应能力和抗逆性更强,适应性广,生长量更大。且除保留亲本叶形奇特、花期长的特点外,花的颜色较亲本更鲜艳[2]。该成果对于深入了解珍稀物种鹅掌楸的进化和遗传,开展功能基因鉴定、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网络和基于基因组的选择育种等方面以及充分的认识鹅掌楸从基因到表型及其生态位和潜在作用的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2鹅掌楸相关病害研究概况

鹅掌楸病害的报道散见在各种资料中,鹅掌楸经常发生的叶部病害据统计报道有8种,分别是马褂木叶斑病(Colletotrichum sp.)(何美云等,1986)、鹅掌楸黑斑病(Colletotrichum sp. and Alternaria sp. )(孙辉等,2003)、鹅掌楸叶枯病(Colletotrichum . acutatum and Colletotrichum . gloeosporiodeis)(G.A.Lori等,2004)、马褂木斑点病(Cercospora catalpae)、马褂木黑痣病(Melasmia rhododendrina)、马褂木斑点病(Ramularia liriodendri)(徐梅卿等,2008)、马褂木炭疽病(Gloeosporioides)(Okryun Choi等,2012)和马褂木褐斑病(Physoderma sp.)(王记祥等,2013)。

据已有报道可知,鹅掌楸叶斑病发病时间比一般病害晚。经过活体接种研究发现,发病初期在六月初,发病高峰是七月份,到八、九月份该病害会使鹅掌楸叶片迅速落下[4]。在气温高,湿气重的情况下发病最为严重。对北美鹅掌楸、中国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进行黑斑病的调查研究,发现鹅掌楸黑斑病的病原菌均能使其致病,且发病率在4月底已达到100%,其中北美鹅掌楸发病最为严重,中国鹅掌楸次之,杂交鹅掌楸发病较轻[2]。鹅掌楸叶枯病由两种病原菌造成,分别是Colletotrichum . acutatum Colletotrichum . gloeosporiodeis。经研究发现,混合物产生的病变要大于通过混合获得的病变[5]。鹅掌楸炭疽病在寄主树叶上频发,坏死病变变黑并不断扩大,小至不规则,棕褐色到深棕色。点炭疽病不会导致落叶或死亡[6]

1.3病原炭疽菌的研究概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