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寄主植物对香樟齿喙象生长发育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7-20 19:17:29

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研究概况

A Review on Interaction between insects

and host plants

昆虫和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且按照各自的种系发育史和地理分布而不同[1]。总体而言,昆虫与植物的互作包括互相利用和互相抵抗两大方面。一方面,昆虫对植物的利用包括营养成分、其它有用物质、小生境和居住场所的获取;植物对昆虫的依赖包括依赖昆虫传授花粉和散布种子、依赖和利用昆虫的保护作用等[1]。另一方面,昆虫与植物的互相抵抗作用,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双方形成了一系列的防御与反防御策略[2],包括了植物抗虫防御策略和昆虫对寄主植物适应性策略两大方面。其中,植物利用次生代谢物质对植食性昆虫产生毒害作用,是植物抗虫防御策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昆虫对寄主植物适应性策略最主要体现:昆虫适应寄主的行为和生长发育响应以及生理生化机制(解毒酶系的工作机制)。

1. 植物抗虫防御策略的研究概况

大多数植物只能够依靠根系固定生活在地面上,无法主动逃避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因此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抗虫防御策略以应对昆虫的为害[2]。植物的抗虫反应机制从防御来源可分为组成型和诱导型[3]。组成型抗性植物先天具备,而诱导型抗性是植物受到后天外源刺激表现出的反应。

1.1 组成型抗虫防御反应机制

组成型抗虫防御反应指植物通过本身固有特性来阻碍昆虫的取食或病原菌的侵染,包括植物特有的形态结构、特殊的化学成分、挥发性气体等[4-5]。主要分为物理结构抗性和理化物质抗虫性两大类型。

1.1.1 物理结构抗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