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柳全同胞家系雌雄植株的生长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2022-07-06 16:49:50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1.1.1现阶段木本植物模式树种的缺陷

木本植物种类繁多,基因复杂多样,遗传资源非常丰富,已经成为了地球化学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各类原材料,林产品等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是我们生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一直以来,由于木本植物的次生生长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与周期性生长【1】和对气候的反应等生物学特征不同于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因此部分在模式植物上能够运用成功的成果或理论在木本植物上运用时表现不正确或是部分不正确【2】,想要从根本上了解木材形成的机理,对木本植物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必须要以木本植物作为研究材料。

在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当中,第一个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树种是杨树【3】,并已建立了较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杨树已经被广泛地用作多年生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树种【4】。然而由于杨树开花仍然需要6-7年甚至7年以上的时间,周期过长,对于实验结果的得出或理论的验证影响较大;且杨树生长迅速,个体高大,根系深远,单株占地面积大,相对来说单位面积上样本容量小,不适宜于开展田间试验,将其作为模式树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

1.1.2簸箕柳作为模式植物的可能性

经过研究发现,杨柳科植物有共同的起源祖先——古四倍体植物;而杨树和柳树同属于杨柳科,且经历了相似的进化演变方式,虽然在从四倍体植物恢复成二倍体植物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杨属与柳属两个不同的分支【6】,但其染色体中仍有大量的相似片段,为柳属植物用作替代杨树的模式植物提供了基因层面和遗传层面的可能性。柳树基因组序列的完成为我们提供了对簸箕柳部分基因家族进行全面分析的机会。【7】

有些灌木柳的世代周期很短,有的柳树甚至只需要一年就可以性成熟并产生下一世代的新个体。根据这个特性,可以利用回交让某些隐性遗传性状快速的表现出来并稳定遗传;也可以更快的发现转载的基因是否表达以缩短实验周期,相对加快试验进度。并且对比杨树而言,这些灌木柳对土地的利用率更高,即在同样面积的试验田里可以种植更多的样本个体,大大减少了对试验用地面积的需求,更提高了样本容量,减少了实验误差,提供的数据宏观上更为可靠,因此可以考虑柳属植物替代杨树成为研究木本植物的模式植物,但现阶段对于柳属植物的研究报告仍然相对较少。

1.1.3簸箕柳的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