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南部滇青冈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分析文献综述

 2022-04-11 21:17:54

1绪论

1.1 菌根真菌的研究背景

1.1.1 菌根定义结构及其生态功能

菌根(mycorrhiza)是土壤真菌侵染植物根部(活体)而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A.B.Frank 于1885年在从事欧洲山毛榉研究中首次使用“菌根”一词来形容山毛榉科和松科个体的小根尖端[1]。伴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们根据菌根的形态和解剖学特征,将菌根分为7类: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丛枝菌根 (Vesicular arbuscular mycorrhizas)、内外生菌根(Ectendomycorrhizas)、兰科菌根 (Orchid mycorrhizas)、浆果鹃类菌根(Arbutoid mycorrhizas)、水晶兰类菌根(Monotropoid mycorrhizas) 及欧石楠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s)。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是由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MF)菌丝体侵染宿主植物尚未木栓化的根部形成的一种特殊互惠共生体。其特点是在根尖表面蔓延形成菌套(Fungal mantle),在根部皮层内形成哈蒂氏网(Hartignet),并在根外部形成外延菌丝等组织[2]。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根据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共生机制、物质循环等方向的研究,将外生菌根的生态功能归纳为4点:1、通过包裹植物根系增加养分吸收面积;2、从而促进植物吸收C、P等营养物质;3、具有保持土壤碳汇稳定功能、维持植物多样性并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4、在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复建中起到促进作用。

1.2 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背景

1.2.1 外生菌根的定义

1885年,德国病理学家Frank在布鲁士地区调查松露生长状况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部分松科植物和山毛榉科植物根部存在一种特殊突起的形态结构与原本植物根系的形态大不相同,从而首次采用命名此特殊形态结构。——“菌根”(Frank,2005)

菌根(mycorrhiza)是有益的真菌在土壤环境下侵染植物根部(活体)而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其本质就是在菌根真菌、土壤和植物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的连接关系,综上菌根即为寄主植物、共生真菌和环境因素三方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利共生体[7]。

1.2.2 外生菌根多样性研究必要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