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果引种于苏北地区适应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1 21:05:32

文献综述

前 言

陀螺果(Mlliodendron xylocarpum Handel-Maztti),隶属安息香科陀螺果属,是安息香科的一种进化类群,是中国特有的树种。陀螺果树形美丽,可供庭园中的绿化树种 ;分枝开展,花大而美丽、先叶开放、略带粉色,雅致洁净,果形奇特似陀螺,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在庭园中群植、列植或植为行道树均可。果实种仁富含油脂,其含油量高达49.6%,可作为油料作物。其木材呈黄白色,材质紧密坚韧,适宜制作工具、家具等,是良好的用材树种。安息香科植物中提取的Erythrodiol-3-acetate对预防皮肤衰老和治疗皮肤癌等也有重要作用[1].综上,陀螺果具有很高的园林、工业用(木材类与油脂类)、药用、食用价值,是具有极大开发价值的经济树种。

虽然陀螺果属植物起源于热带,但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的气候影响、陀螺果属植物自身的适应性进化及引种栽培相关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因素的影响,陀螺果属植物目前已有向北分布的趋势。其次,陀螺果现在在我国分布于秦岭以南至南岭以北,西部达四川,约北纬22ordm;~23ordm;、东经105ordm;~120ordm;之间。海拔1000~1500m的阔叶林中[1]。较高的海拔与低纬度的较高温度条件相抵消,这使陀螺果的向北引种成为可能。而由于在日本近畿区附近低地地区发现的植物大化石证据,即表明晚上新世早期当地就有陀螺果生长。晚上新世末期到更新世早期(ca. 2.5 Ma),气温急剧下降,适宜暖温带气候的陀螺果在日本逐渐灭绝[2]。而日本当地地区气候与苏北地区相比更低,这也是陀螺果引种成功的一个有利因素。

陀螺果属植物由于果大无翅,种子又少,天然陀螺果种子萌发困难,其的萌发机制成为制约其有性繁殖产业化的障碍,这导致其传播能力差,目前已成濒危植物。

因为陀螺果的极高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极具潜力的市场,它的推广种植成为社会中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将从科学依据出发,进行陀螺果引种繁育实验并筛选陀螺果引种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恢复历史上曾灭绝树种,为苏北地区及同类地区推广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引。

1有关陀螺果属引种性研究进展

1.1目前对陀螺果的研究进展

前人对于陀螺果属植物的研究甚少,且都只是记载陀螺果属的形态与地理分布。该属的植冬芽具鳞片包裹,花序的花减退为单生或成对生于落叶痕上,子房2/3下位。分布于秦岭以南至南岭以北,西部达四川,约北纬22ordm;~23ordm;、东经105ordm;~120ordm;之间。海拔1000~1500m的阔叶林中。据植物志记载陀螺果属植物为我国特有属,仅一种Melliodendron xylocarpum。至1999年,余志雄报道陀螺果的新变种粉花陀螺果[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